游客

机器人与劳动力的成本赛跑

游客 2017-08-16 09:35:05    201338 次浏览

近200年来,制衣过程都需要缝纫机与人类精巧双手的配合,然而,美国的一家公司对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发起了挑战。该公司历时7年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款缝纫机器人Sewbo,希望通过缝纫的全自动化,让服装生产回流美国。

由于劳动力成本高昂,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环节,持续向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转移,造成发达国家制造业“空心化”。国际金融危机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提出重振制造业战略,机器人成为助力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武器”。一方面,机器人的成本不断降低,有助于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成本差距,在综合考虑运输成本、库存、靠近终端市场等因素后,一些原本在低工资国家才具成本优势的产业或产业链环节,在发达国家也变得有利可图;另一方面,机器人与智能传感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组合,推动了工厂由自动化向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生产线的柔性化程度显著提高,企业可以根据客户要求进行定制化生产,缩短产品的生产和交付周期,满足快速变化和个性化的市场需求。

发展中国家缺资金、少技术,但具备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因此,其经济起飞往往依赖于服装制造等资金、技术和技能门槛低的行业。随着机器人越来越便宜、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高收入国家的综合生产成本与低收入国家变得不相上下,低收入国家的许多工作岗位将被机器人所取代,也因此将被锁定于“低水平均衡陷阱”。一些已经实现经济起飞的发展中国家也受此冲击,面临劳动密集型产业丧失国际竞争力、过早“去工业化”的风险。

机器人的发展无疑具有改变世界产业格局的潜力,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机器人技术取得更大的进步,从而呈现出相对劳动力的综合成本优势。尽管许多工作岗位在技术上完全可以用机器人替代,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供应充足,人工生产成本更低,因此机器人换人并不具备经济上的合理性。事实上,尽管Sewbo缝纫机器人能做出衣服来,但可靠性远不如人,成本也高于人力,并不足以支撑服装业回流美国。

事实上,一个产业或产业链环节真实的生产成本,不仅取决于工资与机器成本之间的权衡,还受制于一个国家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水平,产业配套的完善程度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发达国家重建产业配套体系,也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

从这个角度看,机器人取代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地位,要走的路还很漫长。然而,发展中国家也不能对机器人潜在的颠覆性影响视而不见,必须抓住机器人与劳动力进行成本赛跑的时间窗口,加快进行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的积累,努力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培育出超越劳动力成本的新的竞争优势。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