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界面新闻 袁晶莹
不断攀升的劳动力成本、智能制造的发展正在削弱“中国制造”的优势,将生产线转出中国的选择早已不是个案。最新的变化在于,劳动力价格低廉也不再是大公司决定在何处增加产能的唯一关键指标了。
据欧洲新闻报道,德国运动用品制造商阿迪达斯宣布再次将中国部分生产线撤回德国智能概念工厂Speed Factory,使用机器代替人工制造,以期降低生产成本。
阿迪达斯未在声明中透露撤出生产线的具体信息。目前仍在为其代工的包括全球最大鞋履制造商之一的裕元集团,而休闲系列的鞋类产品则由东莞、浙江等地的代工厂生产。
这也不是阿迪达斯第一次削减在中国的产能。1997年进入中国市场后,阿迪达斯将部分生产线移至中国,并建立自有工厂。然而,随着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国内劳动力成本逐渐攀高,阿迪达斯逐步实施了将工厂撤离中国市场的计划。2012年,阿迪达斯关闭了其位于苏州工业园内唯一一家在华自有工厂。在2015年的投资者会议上,这家德国运动巨头又表示将逐步减少在中国的产能,把制造工厂转移到劳动力更低廉的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际。
一份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的数据报告显示,2006年至今,中国平均工资已翻一倍多。早在2014年,中国平均工资已分别是越南、菲律宾、泰国平均工资的3.23倍、3.17倍、1.68倍。
区别于过去产能转移的方向,这一次,阿迪达斯将产品线撤回了德国大本营。值得玩味的是,在1993年,正是出于对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等因素的考虑,阿迪达斯关闭了它在德国的最后一间自有工厂。
这看似矛盾的“回归”背后,实际上映射出了品牌生产思路的转变。智能化生产已经成为阿迪达斯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向。
阿迪达斯首席执行官赫伯特·海纳(Herbert Hainer)对此毫不讳言:“自动化生产的灵活性是传统生产模式难以比拟的。这将引领潮流,拉近阿迪达斯与消费者的距离。未来,智能科技将使消费者有更多自由和便利购买客制化的商品。”
Speed Factory正是海纳所说的那种自动化工厂。公开资料显示,该工厂位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的Ansbach,于2015年底开始建设,由德国自动化公司Oechsler Motion GmbH负责运营,以机器人自动生产为主,4600平方米的面积内仅保留160个技术岗位。
阿迪达斯将德国的Speed Factory工厂视为利用革命性制造技术、为消费者提供高科技体验的开始。它还计划于今年在美国开设第二家Speed Factory。预计两家Speed Factory工厂的年产能为100万双。
此外,阿迪达斯还在开发能在零售店内生产定制球鞋的设备。阿迪达斯技术创新负责人歌德·曼斯(Gerd Manz)称,阿迪达斯目前超过74%的销售额来自一年以内推出的新品,这一比例还将继续增长,定制化的个性商品未来将成为主流。
近年来,包括阿迪达斯、、New Balance在内的多个品牌都推出了定制服务。而个性化需求会大大缩减每个存货单位(SKU)的生产数量,传统劳动密集型的工厂难以适应这种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I-Generator(一家服务过阿迪达斯和耐克的商业咨询公司)的咨询师说过:“过去制鞋业是劳动密集型的,每只鞋都有好几部分需要手工缝制。未来,减少工人的参与,将是制鞋行业的最终目标。”
远高于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也为阿迪达斯的产能迁徙提供了条件。根据牛津经济研究院2016年初发布的报告,如果美国的劳动力成本指数是100,中国则达到96。虽然美国在薪资方面远高于中国,但美国工人的产出也远高于中国工人。报告显示,美国员工的单人产出指数在2016年达到140,相比之下,中国员工的单人产出指数甚至不到20。
因此,选择将产能从中国转移的公司正日益增多。阿迪达斯的老对手耐克早在2009年就关闭了江苏太仓工厂——其在华的唯一工厂。生产线的大迁移也不仅发生在运动用品行业,Zara、H&M等全球服装零售巨头也开始逐步在东南亚建起了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