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不能让“共享马扎”们把共享经济玩坏了

游客 2017-08-18 02:51:35    201493 次浏览

康斯坦丁

如果一家网吧,名字叫“小蓝上网”,或者叫“ofo电脑”,它是不是也能蹭上共享经济的风口?

看到现在共享经济项目遍地开花,其实很多行业或许都会捶胸顿足——感叹自己诞生得太早了。就像刚才举例的网吧,其实还真的是符合共享经济的特征——提供电脑解决大众上网需求,并占据他们的时间和金钱。

可如今,“共享经济”实际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玩坏了,以至于披着“共享”的外衣却有着各种小九九的项目层出不穷——共享健身仓、共享马扎……这些打着“共享”名号的项目,或者是名不副实,或者是有着其他目的。而最终的结果,就是让业界、投资者和大众谈“共享”色变。

今年8月初,北京部分小区出现名为“觅跑”的共享健身仓。共享健身仓看起来较小,内部配有空调和空气净化器、电视等设备,运动器械则分为跑步机、动感单车、椭圆机等主体仓。而在使用上,则是需要通过下载相关APP,用身份证开始进行注册再缴纳99元押金开始使用。从价格上,只要扫码打开仓门就开始计费,价格为0.2元/分钟——即每小时12元。

乍一看来,共享健身仓似乎是给大众提供了一个私人健身空间。但仔细考量却不难发现,却并不一定那么实用。虽然考虑到北京的天气因素提供了空气净化设备,但在这样密闭的空间内健身,是否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尚不清楚。而且健身一般而言都是比较激烈的运动,出汗之类的再正常不过。当上一位使用者健身完毕后,如何保障下一位用户的设备使用清洁?

此外,共享健身仓的收费还是比较贵的。与正规健身房千元左右的年卡相比,共享健身仓一小时12元的价格还是偏高,且健身设备并不完善。

至于8月中旬出现的“共享马扎”,就更让人哭笑不得了。从表面上看起来,“共享马扎”完全就是普通的马扎,也没有什么智能元素,只是在上方印制了巨大的二维码,旁边就有“共享马扎”的字样。

在没有安装GPS的情况下,“共享马扎”完全就是在考验大众的“公德心”。而且使用也太过简单,只要扫码即可,注册和押金等都是浮云。打着“共享”名字的马扎,既无智能元素,又无基本的商业模式,甚至还存在着妨碍市容整洁、妨碍交通等隐患。最终相关企业也承认,所谓“共享马扎”其实就是为了做推广、打广告。

共享经济之所以被玩坏,有着多种原因。最重要的自然是现在共享经济方兴未艾,有着太多可共享之物。创业者似乎认为只要自己抢先一步去将某些或常用、或奇葩的东西共享出来,就有希望一夜暴富——共享单车不过一两年的时间就出现了融资数亿美元的巨头。

在创业机会越来越少的当下,共享经济几乎成为唯一一个门槛低且又有极大可能快速暴富的风口。自然会让创业者趋之若鹜,并绞尽脑汁去寻思切入口,进而搭上共享经济的便车。

而类似“共享马扎”这样的项目,本意完全不是要在共享经济上有所作为,只是营销、推广从业者抓住一切热点、机会干起老本行的本能所驱动。如“共享马扎”单个马扎成本不超过十元,却能引起媒体的争相报道、大众的关注,最终还有极大概率去“扫一扫”,已经超额完成了推广任务。相比此前大街上送小礼物让路人扫码的成本要更低,但效果却更好!

从另一方面来看,对共享经济缺乏监管也是让前者“被玩坏”的重要原因。原本业界一直主张是对共享经济稍微放松监管,以便其能够成长起来对社会带来更多的益处和改变。但监管的缺位如今却让共享经济衍生出如此多的乱象,实在是始料未及。

共享打车、共享单车都还在融资,离盈利还遥遥无期,其他项目就迫不及待地炫耀着自己的“肌肉”。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健身仓、共享马扎等或真或假的共享经济项目,终究会在大浪淘沙之下现出或沙砾或真金的原形。那些经不起时间或者资金考验的项目,终将会被淘汰。

“水落石出”后的共享经济,只有那些真正对社会有益的项目,才能够融入大众的生活之中。想走偏门,想急功近利,最终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作者为财经、科技专栏作家)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