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骑着共享单车,用共享充电宝给手机充电,下雨了借一把共享雨伞, 想运动时借一个共享篮球,电影院排队时有共享KTV打发时间,累了,还有共享小马扎让你休息。难怪有人把2017年,视为共享经济的元年。
2017年以来,共享经济的外延大大扩展。从最初的共享单车,拓展到了共享小马扎,似乎还不够。有网友提出了一个项目(段子):买几十台电脑,凭二代身份证就可以用,每小时收费5元。不想玩了就下机,电脑可以继续给下一个客户用。这个项目就叫:网吧。
对于这些花样百出甚至几近奇葩共享生意,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有些只是拉大旗,并不是所谓的共享或分享,不排除就是借势炒作或营销。
李俊慧表示,现在大多数打着“共享”或“分享”旗号的模式,很多不是盘活闲置,而是专门购置或生产用于出租经营,“但不论是闲置盘活,还是转物出租,能在不同时段满足更多人的使用需求,降低用户对特定物所有权的拥有期待,都对提高特定物的利用效率有积极的作用和价值。”
下面是澎湃新闻记者盘点的10个花式共享项目:
1.共享篮球
本文图均为 视觉中国 图(除署名外)共享篮球是在充电宝之后的又一个引发关注的项目。它和此后出现的共享雨伞一样,都是引发广泛质疑的共享项目。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猪了个球”、“一元体育”、“891 共享篮球”和“敢拍共享篮球”等数家企业。其中,“一元体育”、“猪了个球”都先后宣布获得千万级Pre-A轮融资。
共享篮球企业对于用户痛点的理解是:大量篮球爱好者在打球过程中面临着忘记带球,带球麻烦,临时打球,买球容易丢,经常被借球,带球人先走,以及随身物品存放等问题。
以“猪了个球”为例,其主要通过电子储球柜落地,用户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扫码取球,并提供控制柜门、锁定和计费等功能。
2.共享雨伞
王思聪的一句“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让共享充电宝火了;“共享e伞”创始人赵书平称要“藏伞于民”,也让共享雨伞赚足了眼球。
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魔力伞、OTO、E伞、JJ伞、春笋雨伞等十余家共享雨伞企业,其运营模式主要分两种:一种是设置柜机的“有桩式”借取,操作方式类似共享充电宝和早期的城市公共自行车,用户无需下载APP,扫描机身上的二维码,按提示操作即可实现借还。
另外一种是“无桩式”,可以满大街投放,雨伞本身装有定位装置和智能锁。用户在手机上安装APP后,查看并找到附近可使用的雨伞后,在APP上缴纳押金和租金,扫描伞身上的二维码获得密码,开伞使用,收伞就算送还。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目前共享雨伞市场有10余个玩家,只有6家获得过融资,且均为天使轮。
3.共享KTV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共享KTV迅速占领了北上广深等地的各大商场、电影院和游戏厅等人流量较密集的公共区域。一个个只有不到2平方米,三面都是玻璃的共享KTV,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台选歌系统,一个大屏幕,两个高脚凳,高感知度的麦克风和头顶的灯光,瞬间营造出的浓浓K歌氛围。在一些“等位”需求较大的商场,还经常可见共享KTV门口排队的现象。
共享KTV还有一个名字——线下迷你KTV。据统计,目前已经入局迷你KTV的品牌有10多家,主流品牌包括友唱M-bar、咪哒miniK、WOW屋、聆哒miniK、爱唱Love sing等。
资本也随之涌入,今年2月份,唱吧宣布投资咪哒miniK运营公司艾美科技数千万元人民币;4月,友唱M-bar也在随后宣布获得6000万元A轮投资;8月,“迷你”KTV对外正式宣布获得猎鹰创投的数百万天使轮融资。
4.共享洗衣机
今年5月中旬,上海徐汇区的正大乐城商场附近出现了一批共享洗衣机,这些共享洗衣机由三个滚筒箱体构成,8kg、18kg两种容量的洗衣机各一台以及一台容量18kg的烘干机。8kg洗衣机每桶收费20元,18kg每桶收费40元,烘干收费10元。除了能现金支付使用费外,还支持微信与支付宝支付。
由此,“共享洗衣机”这一概念被传播开来。不过,类似于这种形式的自助洗衣机,早在2011年左右在一些大学宿舍区早已出现,随后又陆续出现在工厂宿舍区等多人合居场所。随着“共享经济”这个概念的形式不断扩充,直到今年,“共享洗衣机”才进入大众视野。
相对于其他共享领域,共享洗衣机领域的竞争稍显冷清。
5.共享书店
7月16日,合肥新华书店三孝口店开启了“共享书店”的经营模式,这家因被写进2017年山东高考作文题,而成为“网红”的24小时书店又一次吸引了舆论的眼球。
用户在该店内,只需下载“智慧书房”App,在线支付99元的押金即可享受单次扫码借阅总价低于150元的两本图书,不过需要在10天之内归还。读者还可以在此APP中展示自己的藏书,记录图书的评价并以书会友。
“共享图书的初衷是为读者消除阅读成本、降低阅读门槛、提高阅读频次。”该店店长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有些家长会为孩子购买很多图书,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这些图书便不再为孩子需要,造成了一定浪费;同时年轻人购买畅销书,读过一遍后也不会再读,也造成了一定浪费。因此基于这些原因,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决定启用“共享书店”模式,促进图书资源的有效利用,并用借阅的时间期限督促大家读书。
6.共享睡眠舱
7月初,北京、上海、四川等地出现了“共享睡眠舱”。用户只需用手机轻轻一扫二维码,无需身份登记,就可以低廉的价格享受私密睡眠空间。澎湃新闻记者实地体验了上海一处共享睡眠舱后的感受是,舱内比较闷热,枕头被褥都有些潮湿,可充电但无wifi和电扇。
这种“共享睡眠”概念还没来得及让大多数民众“尝鲜”,就迎来了暂停使用的命运。据媒体报道,7月中旬,位于北京市中关村地区的一处“共享睡眠舱”被关,而位于银河SOHO的“共享睡眠舱”也暂时停止了运营;7月17日下午,上海类似项目——“共享床铺”也被叫停,上海市公安局表示,目前上海“共享床铺”已被叫停。因为这是个新模式,尚没有获得消防许可,也没有宾旅馆特种行业经营许可。
7.共享健身仓
4到5平方米的密闭健身房内,配备有跑步机等运动器械,自助门禁按时付费,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端线上预约、扫码开门。
近日,北部的部分小区出现了名为“觅跑”的共享健身仓,这也迅速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关注。据悉,觅跑的健身仓配置有空调和空气净化设备,还采用智能门禁和运动仓内置电子屏幕,运动器械主要分跑步机、动感单车、椭圆机等主体仓,其中跑步机占多数。手机APP端线上预约、扫码开门,整体的配置以自助和智能化为主题。
共享健身仓项目“觅跑”在一周内便获得由猎鹰资本、经纬中国、信中利资本合鲸创投等投资的连着两轮共2500万元融资,估值超过1亿人民币。
有市民表达了对于共享健身仓的看法:“有了这个肯定是方便的,但不知道具体的体验会是怎么样。毕竟是密闭空间,虽然有空气净化器,还是比较担心跑步环境的卫生和跑完后的清洁问题。”
8.共享小马扎
北京晚报 图共享健身仓的热度还没过去,共享小马扎的出现,则扎中了网友的笑点。
近日,北京街头出现了一种“共享马扎”。据北京晨报报道,“共享马扎”看起来与普通马扎无异,仅在布面印了一个巨大的二维码,旁边有“共享马扎”的字样。扫码后即进入一家公司的微信公众号,除“共享马扎”外,还有几个其他项目的介绍和推广。据介绍,马扎只需扫码便可使用,并不需要注册和押金,“共享马扎已经在北京各大人流聚集的地方实验性投放,解决人们最后10分钟的休息等待问题。”
据悉,在北京东三环长虹桥北公交站摆放的十多个马扎只剩下4个。该公司客服表示,已料到马扎会丢失,但该行为算是公司项目的前期推广。
有网友表示,“这不用扫二维码啊,可以直接坐啊!”
9.共享宿舍
西南民族大学的“共享宿舍”。视觉中国 图据华西晨报近日报道,成都高校西南民族大学拿出 41 间闲置的宿舍,在暑期对外开放为“共享宿舍”,旅客入住的时候会领到一张校园一卡通,每天只要 25元。
据介绍,在整个暑假几乎每天都有人造访成都这所高校的共享宿舍,每天都有人入住。
目前,已经有 411 名旅客进行了体验,还有470人到现场参观。此外该校还开放了文史馆、食堂和体育场馆。为保证学生的安全,学校加派了人手,加强了管理。
项目发起方成都双流区创新创业服务企业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先期在西南民族大学试点,如果做得好的话,双流还有四川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都是很好的资源,可以进行铺开。
10.共享电脑(网吧)
最后一个颇有些历史的“共享项目”,来自于网友的一个段子:现在共享经济这么火,我也有个创意,就是买几十台电脑,租个场地摆好,联网。面对那些家里没电脑或没网的客户,凭二代身份证就可以用,每小时收费五元。不想玩了就下机,电脑可以继续给下一个客户用。循环利用,如果客户一次用一整夜,还可以优惠。这绝对是目前空白的领域,不知道有没有人有兴趣合作。对此,有网友表示,太妙了,我看这个项目不如就叫网吧!一定风靡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