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作家北村开网店卖鸡:追鸡赶猪没什么好难为情的

游客 2017-08-14 10:20:16    201355 次浏览

澎湃新闻记者 赵实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我国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框架体系不断完善,发展循环经济越来越成为产业园区及企业的共识和行动;生态文明、环保观念深入人心,绿色生活方式日益成为民众的自觉选择。 

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的“双绿”时代正逐渐从理想走入现实。 

连日来,澎湃新闻记者分赴湖北、福建、上海三省市多地,采访记录“双绿”时代的真实脉动。 

从8月7日起,澎湃新闻陆续刊发“双绿”系列报道,今天讲述的是作家北村回乡养鸡赶猪的故事。

作家北村开网店卖鸡:追鸡赶猪没什么好难为情的  7月6日,浙江长汀,北村作别生活了16年的创作根据地北京,返回福建长汀的家乡县城,开设网店,售卖原生态农产品。澎湃新闻记者 刘嘉炜图

《周渔的火车》的剧情里,面对理想与生活的两仪,周渔投身于前者,为追寻镜仙湖奋不顾身;而在作者北村的现实世界里,他没有遵循笔下主人公的选择,与之相反,他投身于平凡世界——作别生活了16年的创作根据地北京,返回家乡福建长汀县城,开设网店,售卖原生态农产品,且在朋友圈和上同步宣传。 

相较于《周渔的火车》的文艺,以及作家身份的诗意,北村当前这个乡土与利己气息浓郁的选择,显得很出戏。面对种种关于身份反差的指摘,北村仍报以诗意的答案:“用现实的方式去供养不现实的浪漫。” 

7月上旬,澎湃新闻在福建龙岩驻村采访过程中,在长汀县大同镇正平村与下乡寻找食材的北村见了面。他脚上的休闲鞋沾着泥,裤腿裹着灰,对比灰白色的不羁长发和细框眼镜,很是视觉冲突。 

说话间,北村轻车熟路地踏进正在手工除草的生姜田,细观叶茎时,手指因撵搓草梗而被汁液染绿。他毫不在意,“现在的生活让我觉得很绿色。这很快乐。” 

  离京返乡 

  “生活在大城市里的自己,吃得太‘可怜’了” 

北村本名康洪,1965年9月16日生于福建长汀,是中国知名作家、编剧,著有《老木的琴》、《伤逝》、《周渔的喊叫》等文学作品,其中,《周渔的喊叫》被导演孙周拍摄为电影《周渔的火车》,由巩俐、梁家辉、孙红雷主演,被认为开创了国产文艺片的商业化先河。 

北村觉得自己是“逃离北上广”的一个代表。2000年开始,他北上进京定居,从事文学及影视创作,去年5月,他举家离京返乡。 

“在北京的近十年时间里,我只写出了一部中篇小说,这对一个作家来说,是很焦虑的。”北村觉得,居于大城市的错综繁盛之中,他的心变得浮躁紧蹙,“北京虽然是一个文化中心,但也是商业中心,很多文学界的人坐下来,谈的不是文学,而是喝酒;影视界的人坐下来,谈的不是电影艺术,而是招商。” 

“这让人很疲惫。”北村说,在北京这16年间,他应酬不断,构思出来的作品,一次次被各种外界的干扰所打断,“这样的环境下,很难沉静下来去创作。” 

“他那段时间整个人的状态都是绷着的,每天把自己关在家里写作,但是却陷在瓶颈里。”爱人林涌回想两年之前的北村,“他的构思和创意是很多的,但那样的状态之下,始终难以成型。他总是说,自己快被憋死了。” 

林涌心疼北村。她想了很久,最后和他商量,离开北京,换个环境。“最初我们并没有决定回农村老家。直到去年4月回家探亲,长汀的绿色生态现状,令我们舍不得离开。” 

“主要是因为我是一个十足的‘吃货’。”在北京的时候,北村为了满足挑剔的胃,到处邮购好食材,回到长汀的那段时间,他发现,最原汁原味的自然食材竟然离自己那么近,就在身后的山上、路边的田里。 

河田鸡、土鸡蛋、莲子、生姜……看到这些家乡的食材,从种植到加工的全过程都相当的原生态,北村充满了惊喜,时常在微博上向粉丝们展示自己吃到的好东西是如何诞生的,“很多网友都给我留言,拜托我帮他们‘带货’、‘找货’,他们说,生活在大城市里的自己,吃得太‘可怜’了。” 

网友们的呼吁,让北村下定了归乡的决心,也启发了他新的生活思路,“把家乡的自然生态,通过食材推介给更多的人。”加上长汀县政府对于农产品电商的鼓励,以及林涌的追随,北村决定迁回长汀,一边开网店,一边翻山越岭,一边铺开创作,“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像田野实验一样的生活。” 

  作家卖鸡 

  “我根本就没觉得这种做法难为情” 

长汀县电商中心三楼,北村自然生活馆工作室,订单资料输出打印的声音整日不断。淘宝网店开张一年,级别已经上了皇冠,店铺热销产品河田鸡,淘宝销量第一。 

为了找到最纯正的河田鸡,北村跑遍了全长汀的养鸡场,拿着他的这套标准去谈判,干预饲养与生产的全过程,“我卖给大家的河田鸡,就要按照我的标准去饲养、生产,鸡种、分量、特征,都有一条最健康的标准线。” 

再比如目前正准备上架的生姜,就种在正平村山脚下的田地里。从播种的那一刻开始,北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观察这些生姜的成长,每一个节点,都要按照他的标准去操作,“肥料必须是农家肥,除草必须要手工拔除。” 

北村说,他的目的,是制定一个关于食材的标准范本,让大家吃了以后,认知到这才是食物的本味。“任何食物的本味原本都是饱满的,后来由于大规模的开发生产,味道只留下百分之六十,甚至只有百分之四十了,渐渐地,人们的舌尖就忘记了一种食物原本的味道是怎样的,只记住了添加剂的味道。这就需要我们回到原点,回到自然环境里面去。” 

他把自己追鸡赶猪、归园田居的全过程,都在微博和微信里面直播。每推出一件产品,也会同步宣传。此刻的北村,身上的标签开始复杂起来。“时常会有读者和网友认为我变得太商业化,失去了作家的本真。作家、电商、还是个卖鸡的电商,这些标签在外人看来,确实有很多的不协调,但我一直在用内心去统一这一切,我并不认为我所做的这些事相互矛盾。” 

北村向澎湃新闻记者坦陈了他维护自己内心秩序的过程,“一个作家是不会把自己作家的职业看得非常高的,他只会把作品看得非常重要,可以说,作家就不算是一个职业。另一方面,我小时候就是在长汀的农村摸爬滚打,在河水里筑坝,在烂泥里面撒欢,回归农村,也可以说是回归自我,为什么一提到作家回农村,就要有排斥感?” 

对于做电商这件事,北村觉得,以任何的方式来获得本身的利益,都应该值得尊重,“只要是自食其力,做什么都一样,这在我心里是非常平等的。如果社会上的所有人都以利益来判断高下,那么这个社会的伦理观就已经崩塌。” 

面对所有的质疑和争议,北村都很平静,“只要我的内心是统一的,我所做的任何事情就都非常坦然。我为什么敢把这些追鸡赶猪的生活发到网络上?就是因为我根本不觉得这种做法很难为情。”他透露,实际上,相对于他写剧本、写书、参与影视制作等所获得的收入,网店的收入仅仅是九牛一毛。“做有机农产品是非常痛苦的,成本也非常高,我做这些,并不是要靠这个发家致富,我要的是做范本。更何况,我觉得现在做的事情很有趣,我乐在其中。” 

  诗和远方 

  “我在无形中地被资本绑架了好多年” 

无论如何,争议还是没有停止过。 

“主要是有一些人对我这个作家身份去开发农产品,有点‘拐不过弯’,看着我直播下乡找食材,会认为我这样没有时间创作。”北村的微博里,时常能看见这样的评论。 

而北村的回复是,“你恰恰错了,在北京,我十年写不出一个长篇,现在我刚回到农村,就立马写出了一个长篇。”这部作品,就是去年十月出版的长篇小说《安慰书》。 

“一回来,我这十年来所观察、所思考的东西就立刻成型了。”北村说,归乡后的这一年,他不只是把时间都用到上山下乡、追寻食材这一件事情上,他每天都要有好几个小时的纯粹创作时间,而且效率变得很高,“奔跑在田野,心情也跟着自由了。” 

现在他正在写一个电视剧剧本,紧接着还要继续写第二个长篇。“作为一个作家,不能被资本所绑架。本来我可以住在大城市,也是生活无忧,但是我依然在无形中地被资本绑架了好多年,这严重影响着我的创作心态。” 

他所界定的作家,必须是自由的,必须拥有释放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用于观察和思考,“要与非常热闹的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我现在基本上是实现了这个目标,这也是我想要的生活。” 

虽然回到乡下,但北村对艺术与市场的观察从未止步,尤为关注的是备受争论的文艺片市场。文艺片在影视界仍然缺乏广泛的市场氛围和认可度,虽然《周渔的火车》在当初实现了中国文艺片的商业化,但之后这些年,文艺片市场发展仍然行进艰难。“这个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中国始终没有形成真正成熟的小众电影市场,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艺术院线模式来供它放映的话,这个矛盾仍然会持续存在,更坏的影响是,创作者们会心猿意马,所执着的重点不再是艺术呈现,想得更多的将是怎么才能不亏得一塌糊涂。” 

但是北村也看到,当前内地的商业院线还处于扩张的过程中,并没有成熟,这样的形势下,也根本顾不上文艺院线的建立,“但内地能够早日建立起文艺院线,是我的心愿。” 

他的心愿始终没有脱离艺术。“接下来,我要利用70岁之前的这十几年时间,把计划好的几部小说都写出来,至于它的影响是什么,我不会想那么多。” 

北村对“远方的田野”也抱着寄愿,“我希望大家都加入到自然生活里面来,每个人都能注重生态环保理念。”这种方式不只停留在舌尖,“慢下来,多看看绿色,生活的本真,就应该是青山绿水与清净自然。”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