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荣誉、经费、质疑:韩春雨从发论文到撤稿的15个月

游客 2017-08-03 15:42:50    201240 次浏览

(原标题:荣誉、经费、质疑:韩春雨从发表论文到期刊撤稿的15个月)

澎湃新闻记者 虞涵棋

北京时间8月3日凌晨,经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主动申请,其关于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的争议性论文由《自然-生物技术》撤回。

荣誉、经费、质疑:韩春雨从发论文到撤稿的15个月韩春雨 资料图

韩春雨团队在撤稿声明中写道:“由于科研界一直无法根据我们论文提供的实验方案重复出论文图4所示的关键结果,我们决定撤回这项研究。虽然许多实验室都进行了努力,但是没有独立重复出这些结果的报告。因此,我们现在撤回我们的最初报告,以维护科学记录的完整性。不过,我们会继续调查该研究缺乏可重复性的原因,以提供一个优化的实验方案。”

同时,《自然-生物技术》发表题为《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社论,“现在,距原论文发表已过去了一年多,我们了解到当初曾报告说初步成功重复出实验结果的独立研究小组,无法强化初始数据,使其达到可发表的水平。类似的,在征求专家评审人的反馈意见后,我们判定韩春雨及同事提供的最新数据不足以反驳大量与其初始发现相悖的证据。我们现在确信韩春雨的撤稿决定是维护已发表科研记录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同一日,河北科技大学在其官网刊发《韩春雨团队发布声明》,声明提到:“鉴于该论文已撤稿,学校决定启动对韩春雨该项研究成果的学术评议及相关程序。”

声明中提及,“韩春雨团队同意按学校安排选择一家第三方实验室,在同行专家支持下开展实验,验证NgAgo-gDNA基因编辑的有效性,并将实验结果公布,以回应社会关切。

韩春雨出生于1974年,现为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本科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就读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这篇曾经震惊学界、被部分媒体誉为“诺奖级”的论文,发表15个月后,在质疑声中撤下。被质疑期间,韩春雨始终不愿公开实验记录,并表示他的实验可重复,他正在不断改进实验效率。那么,这15个月间,韩春雨和学界到底经历了几番波折呢?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梳理了“NgAgo事件”的时间轴。

2016年5月2日,韩春雨团队在《自然-生物技术》在线发表题为《利用NgAgo进行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的论文。在论文中,韩春雨团队使用NgAgo-gDNA技术,在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组上的47个位点进行了100%的基因编辑,效率为21.3%~41.3%。按照韩春雨团队的实验结果,该技术效率之高,能媲美已有“基因魔剪”之称的CRISPR-Cas9,对基因的特定位点进行准确地剔除、添入等。

2016年5月26日,“未名空间”论坛上出现了“纯从科学角度分析韩春雨的文章”的帖子,认为韩春雨的论文从Ago理论上看行不通。此后,在百度贴吧、知乎等论坛上,类似质疑不断出现。

2016年5月27日,韩春雨应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魏文胜教授之邀在生科院作学术报告。当时韩春雨的PPT演示已经被指不够严谨,且有多处纰漏。

2016年6月7日,“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召开,韩春雨第一次作为受邀嘉宾参加了会议,并作了中心议题评述报告。有参会者向澎湃新闻透露,会议期间,韩春雨不愿回应同行关于实验的咨询。

2016年6月28日,网名为“槐北路”的韩春雨在贴吧上回复网友,新系统刚出来都会“不好使”,他也认同目前NgAgo系统不够稳定,等2.0版本出来会找专门机构免费发放。

2016年6月30日,方舟子发文质疑韩春雨:“据听报告的人说,韩春雨在北大和遗传所的报告上都强调,他目前的NgAgo是初级版、需要高超的实验技巧、等他推出2.0版和Smart版。这些说法跟他在论文里的描述是矛盾的。因为他描述的只是个并不复杂的转染实验,T7E1和测序也都是现成的技术,并不需要高超的实验技巧,按照其提供的步骤应该是不难被重复出来的。”

2016年7月2日,在贴有方舟子质疑原文的帖子中,韩春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回应,强调NgAgo系统对污染特别敏感,实验时不要有寄生菌和支原体的污染,并对实验环节做出技术性的建议。

2016年7月7日,河北科技大学拟推荐韩春雨为2016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候选人。

2016年7月13日,韩春雨当选为河北省科协副主席。

2016年7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仇子龙在自己的微博认证账号“求导”上发文,表示实验室仍在重复韩春雨的实验,优化各种条件,目前的实验结果距离韩春雨论文中的结果“相差甚远”,并呼吁韩春雨提供“可重复NBT发表文章的NgAgo,或者优化的Ngago2.0,smart版本等等”。

2016年7月21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基因学家盖坦·布尔焦(Gaetan Burgio)在推特上发布长文《我的NgAgo经历》,否认了自己7月15日之前部分重复实验时得出的结论,表示并无严格意义上的证据显示韩春雨的NgAgo-gDNA技术有基因编辑的迹象,并且要求韩春雨公开所有原始数据和实验条件。

对此,韩春雨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似乎不用我回应,我看了下,(澎湃新闻)跟帖留言的人不少内行。”

2016年7月30日,西班牙高等科学委员会(CSIC)下设的国立生物技术中心(Centro Nacional de Biotecnologia)的科学家路易斯·蒙特柳(Lluis Montoliu)发表博文称,他已经停止了所有关于NgAgo的项目,同时“建议所有想做这件事人不要再浪费资源”。

2016年8月2日,《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回应媒体表示,“《自然-生物技术》对于人们提出的任何关于论文的疑虑都会认真对待,并加以慎重考虑。已有若干研究者联系本刊,表示无法重复这项研究。本刊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

2016年8月3日,据新华社报道,河北科技大学表示,在一个月左右时间后,韩春雨将采取适当形式公开验证结果,届时将有权威第三方作证。

2016年8月8日,《自然》杂志做了关于NgAgo的新闻报道重复、嘲弄和一个隐士:NgAgo基因编辑的争议加剧》,称有不愿透露姓名的科学家向《自然》杂志通讯员大卫·克兰诺斯基(David Cyranoski)证实实验的可重复性。

韩春雨在随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然》杂志的报道是一次“调查访谈”,报道作者克兰诺斯基是“调查员”。韩春雨表示,“《自然》的结果就是,这个实验是可以重复的,但有的能够做出来,有的做不出来。”,而“调查访谈结果已经相当于是公开回应了。”

不过,后来澎湃新闻记者写邮件询问时,克兰诺斯基回复称,这篇是报道,不是学术论文,“不应该被作为韩春雨实验可重复的证据”。他写道:“我没有进行任何独立的重复实验,因此对于这次调查结果无法增加任何第一手信息。我的报道确实反映的是关于韩春雨的实验可重复性有不同的观点。而且据我所知,这个争议到现在还没有解决。”

2016年8月8日,韩春雨向非营利性质粒共享信息库Addgene提交新版的详细实验方法,并补充了数项应当注意的问题。

不过,丹麦奥胡斯大学的蔡宇伽后来告诉澎湃新闻,他根据新旧版本,两次试图重复实验,都以失败告终。

2016年8月9日,河北省发改委批复了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工程项目。项目总建筑面积2.52万平方米,估算总投资2.24亿元,所需资金由省财政性资金安排。

2016年8月19日,韩春雨等十位教师获“美丽河北 最美教师”称号。

2016年8月31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题为《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采购进口仪器设备项目公开招标》的公告,项目预算1958万。

2016年9月6日,河北科技大学举行新生开学典礼,校长孙鹤旭发表演讲,提到:“(学校)拥有一批在教学上认真负责、在科研上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特别是一批像韩春雨一样的年轻老师。”

2016年9月9日,方舟子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实名举报韩春雨的基因编辑技术“不真实不可靠”,建议北京大学饶毅、清华大学鲁白、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等知名生物学家参与调查。

2016年9月21日,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采购进口仪器设备项目在石家庄开标,预算金额为1958万。

2016年9月23日,至少有四家参与投标的公司向该项目代理机构河北省国际招标有限公司提交质疑函,认为该项目在采购活动中没有执行原先公示的最低评标价法。

2016年9月30日,河北科技大学推荐韩春雨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6年9月3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显示,韩春雨的“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的完善与应用探究”项目获批100万科学基金,自2017年1月开始,为期两年。

2016年10月8日,韩春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称“我为什么要自证清白,自己有病吗?”

2016年10月10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魏文胜等13位中国生物学家联名在媒体上公开发声,他们无法重复该实验结果,一致表示了希望韩春雨能公开所有原始数据,韩春雨所在河北科技大学及其他相关单位(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启动学术调查。

2016年11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的英文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一篇南通大学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刘东和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永明等的“致编辑信”,他们在使用NgAgo之后,虽然发现了NgAgo的其他特性,但并没有发现任何基因编辑的现象。

2016年11月16日,国内外20位生物学家联名在国际期刊《蛋白质与细胞》上发表学术通讯《关于NgAgo的疑问》,质疑韩春雨团队该论文的可重复性。20位学者在各自的实验室进行了重复实验,但在不同细胞系和生物中无法检测到NgAgo技术所产生的基因编辑现象。

韩春雨对澎湃新闻回应称,“他们重复不出来,这是一个新问题。我发第一篇文章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科学里边有很多因素是不知道的。从有的实验室不能重复,到重复性差,到以后能经常重复,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是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

韩春雨还说,“自从别人提起重复性的问题,我就也用外边的细胞株开始做了,一开始发现确实存在重复不出来的问题。但是现在我拿外边的细胞株已经可以重复出来了。这中间到底有什么不同,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要用实验的方式回应。我会通过学术期刊给予回应的。”

2016年11月23日,《自然》杂志再次报道“NgAgo事件”。在这篇题为《NgAgo基因编辑争议在同行评议论文中升级》的报道中,韩春雨称,他已经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能被他人忽视但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难以重复他的实验。“我现在不能说,因为中国的媒体对我说的任何话都进行批评。”

2016年11月28日,来自美国、德国和韩国的生物学家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通信文章,同样报告了该实验无法重复。与通信文章同时发表的,还有《自然-生物技术》的一篇“编辑部关注”及声明,“提醒读者对原论文结果(韩春雨课题组论文)的可重复性存有担忧”,并表示正在调查该论文,原作者“补充信息和证据来给原论文提供依据是非常重要的”。《自然-生物技术》表示将在2017年1月底之前完成其调查,并向公众公布最新进展。”

2016年12月2日,韩春雨落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建议人选。

2016年12月15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宣传处对澎湃新闻表示:“目前没有相关进展。《自然-生物技术》杂志2017年1月底要公布他们的调查结果,咱们先等等他们的调查结果。”

2017年1月1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视为撤回通知书”,显示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员沈啸为发明人的专利——以Argonaute核酸酶为核心的基因编辑技术,因申请人未在规定期限内答复国家知识产权的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该专利的申请被视为撤回。

2017年1月19日,《自然-生物技术》表示获得了与NgAgo系统可重复性相关的新数据,在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前,需要调查研究这些数据。

韩春雨告诉澎湃新闻,数据是他提交给《自然-生物技术》的。

2017年1月19日,河北科技大学在官网上宣布,其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与丹麦诺维信公司(Novozymes A/S)就NgAgo技术的应用与开发达成合作,并签署协议。消息写道:“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工具在诺维信公司的真菌表达系统中已经展现出潜力。诺维信公司对进一步开发NgAgo基因编辑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新产品的开发有浓厚兴趣。”

2017年1月20日,诺维信公司就与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的合作发表声明。声明中,诺维信表示:“我们已经测试了该项技术,看到了其可能有用的一些迹象,但目前仍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还需要大量的工作才能确定该项技术是否适用于我们的业务。”声明未提及是否重复韩春雨论文中的实验。

2017年1月20日,韩国学者金镇洙在生命科学预印本网站BioRxiv发表文章称,NgAgo能在体外切割RNA(核糖核酸),而非如韩春雨论文所称在哺乳细胞内切割DNA(脱氧核糖核酸)。据《自然》杂志报道,金镇洙透露已经申请了一项关于使用NgAgo进行基因沉默的专利。

2017年5月20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播出了题为“副教授韩春雨”的深度调查节目,回顾了“NgAgo事件”的来龙去脉。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