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消费金融互联网化成趋势

游客 2017-06-29 01:36:27    201363 次浏览
消费金融互联网化成趋势消费金融互联网化成趋势

/艾瑞咨询

晨报记者 刘志飞(理财主笔)

近年来,消费金融发展迅速。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电商平台、P2P平台等百花齐放,其中,互联网消费金融最为突出。从2013年到2016年,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实现了70倍爆发式增长。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传统消费金融业务也在向互联网化转变,善于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将成为发展的大趋势。

  互联网消费金融增长迅猛

银行的传统消费金融业务早就存在,但几年前一直是不温不火。直到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出现,大幅降低了消费金融的门槛,扩大了受众范围,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构成。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速度也非常惊人,据艾瑞咨询最新发布的《2017消费金融洞察报告》显示,短短4年,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交易规模从60亿猛增到4367.1亿。从2013年到2016年,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实现了70倍爆发式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317%。

艾瑞咨询认为,整体市场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首先,参与主体逐步丰富,从之前P2P为主导拓展到目前以电商生态和网络分期平台为基础,参与其中的企业数量和类型较2013年有明显突破; 其次,新兴市场不断被开拓,大学生、蓝领等新兴消费金融市场被企业深耕,长期被压抑的消费金融需求爆发式释放; 最后,我国政府对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持鼓励扶持态度,这也是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得到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互联网金融正步入大数据红利期。互联网的应用使得用户数据获取更为有效和风险控制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获客、场景、风控等方面都具有较强优势,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提高审贷效率、降低违约率,为消费金融向中低端需求市场渗透提供了有效手段。

 高速增长有基础

2013年,随着分期乐等互联网公司的成立,消费金融开始进入大众的视线内。2015年,各方开始大力布局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该年被称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元年。

毋庸置疑,消费金融业务的主体是年轻人,尤其是可支配收入少、超前消费意愿强烈的年轻人。据艾瑞咨询统计,2016年,按照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能力划分,30岁以下的群体中75.3%的人每月可支配收入低于6000元。在40岁以下人群中,近4.5成人群曾使用过分期消费功能,超3成人群没有使用过分期消费,但对此很感兴趣。以9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成长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时代,便捷化、即时享乐是他们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加之支付便捷化使得他们的货币观念减弱,在消费受收入水平制约的背景下,超前消费意愿强烈。

相比较而言,我国信贷人口渗透率明显不足,除了社会观念和顶层设计外,过去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有限也是造成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传统金融受到政府过度保护,存在业务模式僵化、业务覆盖面有限、扩大业务动力不足、风险定价能力单一等问题。而互联网消费金融很大程度地化解了传统金融机构的不足,成为消费金融市场中的一面旗帜。

  机会与挑战并存

艾瑞咨询认为,从大环境来看,我国经济在历经高速发展后,依靠投资驱动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进入了瓶颈,在大力引导依靠消费驱动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当下,政策向消费金融倾斜。与此同时,我国的信贷人口覆盖率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传统金融机构的缺位为互联网金融机构带来发展的契机。借助移动互联网和新兴科技,未来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还将有长足发展。

不过,互联网消费金融也同样存在问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书春近日表示,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三个问题需关注。

首先,需要关注新增授信领域的信息覆盖问题。当下,金融信息还缺少相应的共享机制,在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借新还旧、拆东补西的现象催生了庞大的借贷群体,其中的有些人可能不具备偿债能力,但却享受着信贷服务,如此前校园贷暴露的一系列问题。

其次,目前部分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没有抵押、担保,坏账率很高,有些机构为了覆盖成本进而提高贷款利率,甚至超过了年化36%的红线。此外,这些机构在发售产品时也存在信息不透明、息费不分等问题,导致消费者前期识别不清,为后期的暴力催收埋下隐患。

最后,需要进一步明确相关的监管政策。随着金融活动与科技深度融合,一些界限不清的事情正在冒头。“比如,助贷机构究竟要如何监管?再比如电商赊销,一些电商没有金融牌照,却通过贷款赊销将风险传递给供应商。”陆书春说,因此,相关的监管政策还需进一步明晰。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