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重要思想的诞生地。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十余年来,湖州市坚定不移践行“两山”重要思想,在推进工业绿色发展上,正在探索形成一个理论启示强、实践样板多、制度经验丰富的“湖州模式”,充分证明了“两山”重要思想的持久生命力。近期,湖州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产业绿色转型也被作为试点示范的重点领域。
一、“湖州模式”:以产业绿色转型推动块状经济提升
“块状经济”是浙江经济发展模式的典型特征,也是浙江由一个经济排名靠后的省份跃升为位居全国前列的经济大省的重要途径。然而,块状经济由民间自发形成产业自然集聚,受制于资源、人才和产业规模的限制,普遍存在产业创新能力不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大、要素集聚程度较低等种种问题。能否改变自然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形成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是新时期浙江省乃至全国各地区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湖州工业是浙江块状经济的典型代表,产业结构调整早、转型升级力度大,在推动块状经济转型提升,实现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成绩突出。纺织和建材曾经是湖州制造业的两大支柱产业。水泥、砖瓦窑、耐火材料、纤维、织造、印染以及铅酸蓄电池、造纸、制革等产业曾是小企业集聚,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低成本、低附加值、低价竞争粗放发展的典型代表。产业结构、技术含量低,让湖州与太湖对岸的苏锡常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太湖不再倾斜”一度成为湖州的流行语。面对环境压力加大、增长潜力不足、比较优势不再的局面,湖州早在上世纪末就开始着手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特别是新世纪初的重大环境安全事件,更进一步坚定了壮士断腕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心。
在经历了“二四二”、“二三三”、“六大重点特色产业”等产业体系的演变,湖州市在“十二五”期间确立了“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战略,扎实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改造纺织、建材两大传统产业,重拳治理印染、造纸、制革、化工“四小”行业污染,着力推动德清纺织、长兴蓄电池、安吉椅业、织里童装、南浔木地板等传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重点推进生产智能化改造,提升高端创新人才集聚力,成功重构了以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和金属新材、绿色家居、特色纺织三大优势产业为主的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在新能源电池、物流装备、电梯、地板、座椅、特种材料等领域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区域品牌和产业集群。在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推进工业绿色转型等方面探索出具有理论启示强、实践样板多和制度经验丰富的“湖州模式”。
湖州通过践行“两山”重要思想,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能源,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持续转变。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率先在全国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率先实施绿色GDP考核,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湖州模式”,区域生态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单位GDP能耗较2010年降幅超20%,全面完成节能降耗任务。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3%,“十二五”累计下降31.4%。
二、湖州实践: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的主要经验
构建“绿色低碳”产业新体系是实现湖州工业绿色发展根本路径。湖州在强化制造业提升,推进“中国制造2025”过程中,围绕绿色低碳新增长点培育、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绿色制度创新建设,积极探索出具有湖州特色的绿色发展模式。
(一)大力培育绿色低碳新产业
培育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绿色低碳新产业,可以根本上解决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是推动工业持续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湖州在发展重点上瞄准高端装备、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培育新能源汽车、物流装备、地理信息等新的增长点。
从电梯工程机械到现代物流装备。电梯是湖州的传统特色产业,占据全国10%以上的市场份额,以南浔镇为核心的电梯产业,涵盖了主机、电机、轿厢、控制设备及周边配套产品的全产业链覆盖。同时,以叉车为代表的工程机械产业在湖州也具有较大的产业规模,拥有鼎力机械、三一装备、诺力机械等一大批工程机械龙头。湖州结合电梯和工程机械产业特点,将机械制造和现代物流产业融合,以智能化、自动化、成台套化为主攻方向,发展“绿色、智能、超常、融合、服务”型现代物流装备产业,仓储物流装备、装卸物流装备、智能化系统集成、关键部件及配套产品成为主攻领域。为此,湖州首先在吴兴建立了浙江省唯一的省级现代物流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请来国际权威的德国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编制了产业园发展规划,梳理了国内外重点物流装备相关企业的详细情况进行精准招商。目前,已引进朗奥物流、风神物流等23个物流装备“大好高”项目。同时,联合德马科技、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53家单位,成立智能物流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工业生产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与上下游产业之间建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实现联盟成员的共同发展。此外,湖州还通过召开中国物流装备产业发展大会暨中国物流装备企业家年会等形式,继续扩大湖州物流装备产业影响。
无中生有培育地理信息产业。湖州德清县利用山清水秀的自然条件和紧邻杭州的区位优势,选择了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绿色发展理念于一身的地理信息产业作为绿色新兴产业培育的重点。为推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2011年德清与浙江省测绘局达成共建“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的协议,这种“专业机构 政府服务”的创新机制十分有效。2012年国家地理信息产业园选址于德清县,全面开启地理信息小镇建设。德清邀请罗兰贝格、新加坡CPG集团等国际知名咨询机构为小镇进行了设计规划,地理信息小镇将产业、城市、科技三要素纳入小镇规划理念,以“一核”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为核心区块,辅以“左翼”北斗导航装备制造园、“右翼”遥感测绘装备制造园。良好的发展氛围吸引了北京、武汉等60余家高科技地理信息企业入驻,南方测绘、北京国遥、山东正元、中测新图等一批实力企业扎根小镇。
(二)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绿色转型
童装、椅子、地板、不锈钢管、电磁线等是湖州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全国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和优势地位,提升产业科技含量、推动企业提质增效,是传统产业绿色发展的核心。湖州以金属新材、绿色家居、现代纺织、时尚精品等优势产业为重点,为每个领域都细化了发展重点和升级办法,并通过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将传统产业改造为符合绿色标准的现代产业。
以“高新特”推动材料产业升级。金属材料产业作为湖州的传统优势产业,主要包括不锈钢棒、线材制造业,不锈钢及其他金属材质工业用管道加工业,电磁线系列产品,附加值低、占地广、耗能大、污染多。湖州提出提高集中度、完善产业链条、整合转移入园、绿色低碳循环的四大发展路径。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大型企业集团的带动作用,推动重组企业的实质性整合,推进上市公司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重组,支持与省内外钢铁企业等开展联合重组。完善延伸产业链条,做好与上游资源企业和下游绿色建筑、汽车生产、高端装备制造等用钢和有色金属的企业对接,提高原料供应的稳定性和下游产品的配套率,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整合转移入园,引导特色企业向浙江省电磁线产业(南浔)示范基地、吴兴临港金属材料产业园等集聚提升。推动绿色循环发展,全面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和清洁生产审核,推广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物流和绿色管理,鼓励和引导企业全面提升工艺技术和装备应用规模和水平。
以“绿色产品”引领家居产业转型。湖州家居产业的转椅、实木地板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3%和60%,是名副其实的 “中国椅业之乡”、“中国木地板之都”。家居企业分散、小企业众多、生产设备和工艺水平较低。为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湖州提出生产智能化、产品定制化、电商营销和打造区域品牌的发展路径。一是加快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组织企业实施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等技术改造,开发模块化家具设计技术、敏捷制造技术及个性化定制平台,加快从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向小批量定制化生产拓展。二是发展新型制造模式。支持企业再造生产组织模式及管理体系,建立高效率支持定制产品订单的智慧工厂,开发小批量、个性、创意的家具产品等。三是推进家居品牌建设。以南浔木业、安吉椅业等优势产业集群为依托,健全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管理制度,推进区域品牌联盟建设;引导鼓励中小品牌抱团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企业品牌。
(三)细化举措有效治理落后产能
“低小散”块状经济发达是湖州工业的一大特色,特别是以小微企业、个体经营为主的块状产业集聚区,生产设备落后、污染严重。湖州不断细化完善政策措施,在有效治理污染的同时保护生产者积极性,推动落后的块状产业集聚区升级发展,结合“五水共治”、大气污染治理、“三改一拆”,“腾龙换鸟”等,全力推进“低小散”块状行业整治提升。
推动砂洗印花产业集聚入园。湖州吴兴童装遍销全国,却又饱受其配套的砂洗印花产业“低小散乱”带来的环境污染之害,污水直排河道,违法建筑遍布,安全隐患严重。吴兴区一手抓整治淘汰,一手抓集聚入园。新建砂洗印花城园区,由砂洗印花生产、管理配套、污水处理、集中停车和员工生活5个功能区组成,配备一座日处理能力1.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19家砂洗厂和171家印花企业搬迁入园,620家非法印花企业被全部关停取缔。一家家砂洗印花企业转型升级,伴随着一个庞大产业园区崛起,让曾面临治污难题的浙北水乡重现诗意美景。
有效监管高污染喷水织机企业。湖州长兴县的喷水织机数量占全省90%以上,由于喷水织机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少量水,造成江南河网地区水污染。加之喷水织机作为长兴纺织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市场需求大,喷水织机数量具有刚性增长趋势,多次整治效果并不明显。长兴县因地制宜确保喷水织机全部纳管,灵活运用市场方式建治污工程。长兴县对辖区内喷水织机企业户进行清查,把清查出来的数量作为控制的上限,允许喷水织机在辖区内流转,但每个乡镇的总量只减不增。同时,每个乡镇按自身情况制定方案,数量多且集中的,乡镇要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站;数量少而分散的,要采取向周边园区搬迁集聚或关停淘汰的方式,最终实现所有喷水织机全部纳管。针对喷水织机行业无法全部安装流量计的问题,出台了《长兴县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通过将每月用电量折算废水量的方式征收污水处理费,既简化了收费程序,更实现了合理收费。经过全面整治,目前,长兴县域内7.2万余台喷水织机已基本完成整治提升,日处理喷水织机废水20余万吨,处理后的尾水又流回喷水织机再利用。
(四)推动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
湖州早在2006年就被列为浙江省“4121”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市。通过实施工业循环经济“92123”工程,推进清洁生产,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促进区域工业生态化发展。2007年以来,湖州共有34个重点项目列入中央投资支持的资源环境类项目计划。2016年,湖州进一步确定了循环经济重点工程,涵盖大宗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利用、城乡垃圾收集与处理利用、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与节能、企业内部循环经济发展六大方面100多个项目。在抓项目的同时,积极争创循环经济园区示范试点。南浔成为国家级(废木材)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基地”,安吉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创建对象,德清成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县创建对象,南浔经济开发区、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吴兴工业园区先后列入浙江省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
推动铅酸蓄电池循环利用。湖州是全国重要的铅酸蓄电池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长兴县。天能、超威两家企业是销售超300亿元的龙头企业。2014年4月,龙头企业天能集团子公司天能电池材料有限公司获得危废经营资质,批准量为15万吨/年,主要从事含铅废物处置,对回收废旧铅酸蓄电池通过破碎、分选、精炼,对塑料、铅等再回收利用。目前企业实际处置量约为8万吨/年,少部分为铅渣、铅泥(1千吨/年)。企业可从1吨废铅酸蓄电池平均可回收650公斤的铅(15000元/吨)和50公斤塑料(市价8000元/吨);据测算,每吨废铅酸蓄电池在综合利用处置之后回收的物料总出售值可以达到11000元,净利润约为1000元/吨。
(五)完善工业绿色发展制度体系
湖州还积极利用市场经济手段,通过项目准入、差别化资源配置、绿色金融支持等方式,推动企业自觉资源参与产业绿色升级进程。
加快绿色金融改革创新。2016年,湖州总结提炼开展财政金融支持产业绿色发展的经验,制定《浙江省湖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以建立基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绿色金融多元化支持体系为主线,创新发展绿色金融组织体系、产品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等四大体系,打造绿色金融“湖州模式”。试点设立地方性生态银行,发展绿色产业基金。加快排污权或收益权抵押融资等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发行绿色债券等。加大绿色金融定向支持和财政贴息等政策的引导作用,实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险”。健全绿色信用和绿色评级体系,创建绿色金融发展指数,完善环境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和环境权益交易市场等。
开展差别化资源配置改革。在差别化资源配置的使用上,湖州第一步先建立完善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制度。从2014年起,湖州不断建立完善以亩均税收、亩均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单位排污权税收、单位电耗税收为核心的“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制度,对工业企业对企业开展用地、用能效益评价工作,连续三年开展公开排序。然后,湖州依托“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开展差别化电价、水价、用地、用能、排污、信贷、税收等配套联动的要素使用差别化政策市场化综合改革,倒逼落后企业主动淘汰。其中,在差别电价制度上,出台实施《湖州市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实行差别电价认定标准》和《湖州市执行差别电价政策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暂行)》,在国家8个高耗能行业基础上,将差别电价实施范围扩大至砖瓦窑及印染、造纸、化工、制革5个行业,对高耗能行业实施差别电价。在差别化排污权制度上,按照行业污染特性,实施差别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在执行差别水价制度上,拟定了差别化水价实施办法和超计划用水累计加价办法。在推差别化土地使用税上,建立以“亩产税收”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按照亩产税收贡献实行城镇土地使用税分类分档差别化减免政策。
(六)建立绿色发展行政考核体系
传统的以GDP增长为核心的行政考核机制是阻碍地方政府推动产业绿色发展的巨大障碍。湖州在推进绿色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探索形成一套“绿色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绿色政绩”指标体系。科学合理设置约束性指标,解决好地区绿色发展考核什么。湖州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占县区党政实绩年度考核的比重达到30%。一是强化“绿色GDP”指标。早在2004年,就逐步探索建立绿色GDP核算应用体系,将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退化成本、生态破坏成本以及污染治理成本从GDP中扣除。二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指标。突出生态保护、环境质量改善基本要求,把五水共治、治气治矿、现代林业建设、城乡环境整治等列为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内容,通过提高指标权重,撬动财政有效投入。三是强化资源能源节约利用指标。把节能降耗、现代水利和水生态文明建设、国土资源保护等列为资源能源节约利用指标内容。此外,湖州还在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实践。
完善“绿色政绩”考评方法。湖州还进一步完了拓展考评手段,考准考实“绿色政绩”。一是推行分类考核。根据主体功能定位差异,推行实施分类考核评价。在县区层面,对省级生态经济地区进一步突出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在乡镇层面,全面取消对生态功能型乡镇的工业经济考核要求。二是加强专项考察。结合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采取个别谈话、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式,开展专项工作考察,结果作为对县区、乡镇年度综合考核的重要依据。三是注重综合评价。辩证分析干部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前任基础和现任业绩、个人贡献和集体作用,既看发展成果又看发展成本,既看发展显绩又看发展潜绩,不让注重绿色发展、持续发展的干部吃亏。
三、“湖州模式”的借鉴和启示
湖州打造工业强市,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对于其他地方而言,不仅仅是简单的学习具体做法,根本上是学习湖州的发展理念、方式、氛围、文化。
(一)新兴产业培育重在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绿色低碳产业,特别是绿色低碳制造业,具有资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特点,这些产业往往代表着新产业、新模式,需要创新的商业模式和创新的技术能力。不少地区在选择培育新兴产业选择时往往注重了产业的新潮,忽略了产业本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湖州在选择培育新增长点时,一方面如现代物流装备那样充分结合了自身原有产业的技术优势,结合时代新需求跨越式发展新产品;另一方面如地理信息小镇那样结合区位人文自然环境优势通过创新资源吸引集聚形成新的产业优势。湖州在这些方面的成功经验十分值得借鉴。
(二)传统产业升级的关键是细化分解落实
传统产业升级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多年来产业部门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但是,不同产业不同产品的工艺不同、技术不同、市场不同,产业分布和组织结构也具有较大产别。一些地区的产业升级往往流于规划和口号,缺乏对本地产业细分领域的剖析和研究。湖州对低小散块状经济的治理,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细分行业转型升级目标的制定和任务分解,政策措施由全面覆盖变为精准施策,财政资源、政策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三)制度建设在产业绿色升级中尤为重要
虽然产业升级的核心抓手是项目建设,但优良的制度设计是顺利实现产业升级的最重要保障。一方面需积极加强制度创新,提升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需从全面推动制度联动建设,财政金融、项目准入、生产经营等方方面面的产业政策要形成有效衔接、一贯连续的体系化推进机制。同时还需更加注重考核机制,特别是干部考核机制建设,这是提升行政效率的最有效抓手。
(四)产业绿色升级需多方参与形成合力
产业升级不只是产业部门的工作,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也不能只靠环保部门的监督检查。要GDP还是要绿色发展,在不少地区目前仍然是一个突出的困境,湖州解决这个矛盾的钥匙,是各部门协作、集聚创新资源,实现产业绿色发展。而创新资源集群集聚,既需要科技、人力、招商等部门的通力协作,还需要土地、规划、金融、财政、环保、工商等部门的保障支持。因此,一个地区产业的绿色转型必须上升至区域发展的最高战略,由市长书记统筹指挥,才能真正统一思想,协调调动各部门政策资源,形成产业绿色发展的合力。
(五)应当充分调动各级部门的工作主动性
在不少地区的产业升级中,往往存在总体利益和区域利益不一致的状况,省与市之间、市与县之间,往往难以真正达成认识上的统一。而湖州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的实践中,区县部门和乡镇政府则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湖州最早的工业绿色转型发源于长兴县,绿水青山生态建设来源于安吉县,不少优秀的政策做法都来源于区县和乡镇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检验,这也是湖州产业升级工作做的细抓的实的重要原因,因此推动区域产业升级,需充分发挥各级部门的积极作用,上下一致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