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极客王小波与作家王二在那时划清了界限

游客 2017-04-12 17:09:08    200919 次浏览
极客王小波与作家王二在那时划清了界限(△硅谷大佬本保罗-格雷厄姆)

作者:易植 

硅谷大佬本保罗-格雷厄姆创办YC(Y Combinator)孵化器前写《黑客与画家》,他发现了两者的共同点:“和画家一样,黑客只是怀有一门特殊手艺、有创造天赋的普通人。”

1991年,王小波说,他现在对微机已无兴趣,因为发现写小说可以赚到钱。那一年,《黄金时代》在台湾获奖,并在台湾发行。

6年后的4月11日,王小波因突发心脏病辞世,20年后的今天,他的特立独行仍让人怀念。

实际上,王小波也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程序员,有人评价他的作品是在感性的表达里,被逻辑的力量控制着,或许这正是极客气质的体现——将理性思考通过感性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从极客到黑客,他对于自由和独立思考的追寻则是极客的精神内核。格雷厄姆在发现了编程和写作的内在联系,他说,把整个程序想清楚的时间点,应该是在编写代码的同时,而不是在编写代码之前,这与作家、画家和建筑师的做法完全一样。

王小波回国后在人民大学担任讲师,1988年开始,他陆陆续续在博客(此概念在2000年前后席卷中国互联网公司)记录了一些他对计算机和编程的思考,从中可见其编程水平,甚至他用来写小说的软件都是自己用。

“他是汇编高手。自己用汇编写了DOS下的汉字输入法。输入法有个功能,可以加4声。 一般拼音输入法没有这功能。这需要普通话读音正确的使用者。90年代总共也没几种汉字输入法。看过他用自己输入法打汉字。速度几乎和盲打英文一样。那时候我大学,正在疯狂苦练吉他。并没有弄懂他用了何种技术。虽然我从小学也用Z80和APPLE II 做些机器码编程做游戏。但到了中学为了高考,计算机就荒废了。”知乎网友王书是王小波的外甥,回答问题时这样描述道。

时代为他打开一扇门的同时,也关上了另一扇。

极客王小波与作家王二在那时划清了界限(△图为王小波)

1994年是中国互联网元年,也正是在这一年,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在大陆出版。然而,在中国接入互联网后不久,他却用最后一条“状态”与互联网划清了界限:

“我们的PC机还没有和Internet连上。本来中国有几个国内网发展得很快,现在又出了问题,谁要上Internet,必须到有关部门去登记,留个案底,以备当局监控,很有一点监狱的气味。我还不想找这份麻烦,再说,通过Chinanet联网,每月也要交七八百的月费,我也没有这么多的钱。既然×反对信息时代,我们就不进这个时代罢,有什么法子。所以还是写信好了。”

在《从Internet说起》一文中,他也表达了对互联网的质疑:“我的电脑还没联网,也想过要和Internet联上。据说,网上黄毒泛滥,还有些反动的东西在传播,这些说法把我吓住了。前些时候有人建议对网络加以限制,我很赞成。说实在的,哪能容许信息自由地传播。但假如我对这件事还有点了解,我要说:除了一剪子剪掉,没有什么限制的方法。那东西太快,太邪门了。现代社会信息爆炸,想要审查太困难,不如禁止方便。假如我做生意,或者搞科技,没有网络会有些困难。但我何必为商人、工程师们操心?在信息高速网上,海量的信息在流动。但是我,一个爬格子的,不知道它们也能行。所以,把Internet剪掉吧,省得我听了心烦。”

但正是在1994年,中国第一批互联网先锋创业者——丁磊、张朝阳和王志东纷纷从体制、海外归来,缔造了2000年前的门户时代。20年后的今天,中国互联网产业经历了三波浪潮,无论从公司市值规模,还是用户数量,均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弯道超车。倘若王小波能够看到今天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知曾经心系自由、关注编程的他是否依然会通过写作来释放自己对世界的独特思考与表达。

王小波曾说,这个世界自始至终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像我这样的人,一种是不像我这样的人”。如果从今天看来,1994年将极客与作家永远的分开了,他选择成为了王二。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