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五道狗的投递
前段时间有部挺火的韩国电影《隧道》,里面有个场景给我影响挺深:各家媒体为了拍到第一手的影像素材,纷纷撒出无人机冲进隧道,一时间场面相当壮观,不过接下来立马就有两架机子噼噼啪啪掉到地上“炸机”了。近几天网上出现了好几篇无人机行业出现泡沫、企业遭遇裁员困境的新闻,正好让我想起了电影《隧道》里这个有点讽刺性的情节。
根据科技圈里“一个热点最多不过火两年”的规律(笔者自己总结的),这样的事情完全在意料之中。更何况,笔者早就对无人机这个名字有点意见了。
作为半个军迷,最早听说无人机这个词是从美军的“捕食者”、“全球鹰”这些无人作战飞机(UCAV)上。美军为什么使用它们,主要有两大原因:滞空时间长(可达24小时)、减少人员伤亡。如果要从美军基地飞到伊拉克之类的地方执行侦查或者攻击任务,用传统飞机不是不行,但是事倍功半。说个简单的例子,飞行员是要吃喝拉撒的,是会疲劳的,你让他在天上穿着尿不湿持续24小时工作,估计回来就要辞职了。而使用无人作战飞机一下子就把这事情变得简单了。
这个才是无人机
再看看这两年科技圈里热炒的无人机,价格几百到几千元不等,滞空时间也就十几二十分钟,有很多型号无线控制距离只有几十米,载重量极小(能带动自己飞起来就不错了);至于可靠性嘛,前面提到的电影《隧道》里面的炸机就充分说明了问题。这个产品品类充其量也就是“玩具”,起个无人机的名字估计就是想让人产生对美军高科技无人机的联想,但是这孱弱的性能称其为“无人机”真是有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感觉。
其实它们的原型其实很多年前就有了,被叫做“多轴旋翼机”,在剧组航拍等领域已经使用了很多年了。与现在的“无人机”相比,剧组所用的多轴旋翼机体积要大好几倍,价格起码要十几万,可以载着专业摄像机在天上飞个几十分钟;由于搭载的设备价格不菲,所以这些机子的可靠性要求还是挺高的。
有些无人机厂商在开发布会时往往会引用调研机构的话说无人机有着广阔的前景,在航拍市场、农林植保市场、安防市场与电力巡检市场等等领域有着几百亿的市场潜力。然而这些都是2B的领域,客户们不一定像玩具买家那样对价格敏感,但是对可靠性要求更高,如果动不动就像《隧道》那样掉链子可不行。说白了这些厂商其实是在套用前面所讲的大型“多轴旋翼机”的市场数据,搞了个移花接木,把玩具嫁接到了商用设备上。
其实这几年像“无人机”这样瞎起名字吸引眼球的东西很多,诸如扫地机器人、智能情人之类,以为搞个自己觉得高大上的新名字就能异军突起。这个美好的愿望显然是不会成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