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近日因为“上线大尺度照片”,一时间成为媒体和网民关注的焦点。有声音认为,支付宝为了在社交上取得突破,不惜模仿陌陌打“约炮”擦边球的做法,为的就是让使用频次远低于微信的支付宝能够实现阿里巴巴的社交野心。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来看这次支付宝实施的“约炮激励”措施,就会发现,支付宝为“约炮激励”设置的门槛是阿里巴巴旗下的另一款产品——芝麻信用分。自从阿里巴巴集团的蚂蚁金融宣布推出芝麻信用分以来,围绕使用公民隐私和用户数据做所谓“大数据征信”的做法,就一直备受争议。
支付宝“约炮”,与做“社交”无关
在中国社会的文化语境里,“约炮”并不是一个符合传统价值观和伦理的行为,故而也不是一个在文明、认真的场合里被广泛接纳的用语。简单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词。几乎没有一家真正有社会责任感和企业价值观的大公司,会愿意直接和这个词建立联系,更别提主动去推这个概念。陌陌是个特例,这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将自己包装成“约炮神器”,吸引了大量的新用户,也把自己送上了纳斯达克的股票市场。
但是支付宝不一样,阿里巴巴更不一样,前者是在华注册用户数亿的电子支付工具,后者是数值上万亿的全球百强科技巨头。阿里巴巴不能学陌陌,支付宝更不是“约炮神器 芝麻信用分”,道理很简单:阿里巴巴无法承受自己的品牌和“约炮”联系起来,阿里巴巴的社交短板也不是靠“约炮激励”就可以在支付宝上实现的。
在普通消费者眼中,百度搜索已经和“虚假医疗广告”形影不离了,这就是前车之鉴。
芝麻信用分与“约炮”捆绑?
芝麻信用分很可能是阿里巴巴继电商之后的下一块大蛋糕。我国政府对征信行业的试点工作一直在稳步推进,但市场上关于蚂蚁金融 IPO 的传闻已经层出不穷。不过,关于使用用户隐私数据进行征信的问题,业界始终存在质疑:特别是,个人征信的使用场景如何界定?芝麻信用分又是否能完整、全面地评估一个公民的信用状况?
支付宝的这次“约炮激励”,让笔者不禁怀疑阿里巴巴对待个人征信业务的认真程度:将公民的多维度隐私数据进行计算之后得出的信用分,被拿去用来作为是否能在支付宝上给穿着暴露的“美女”留言的考核标准,实在荒唐。
也有声音认为,阿里巴巴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干什么,别人管不着,不想用你别用啊。乍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其实不然,关键问题还是出在芝麻信用分上。据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金融公布的信用评分模型数据来源显示,包括政府及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社交平台、搜索引擎等对外公布的数据以及软信息和网上银行、社会保障账户信息、缴纳公共事业费用、通讯费用缴费记录、交通运输信息平台等隐性数据,都在其中。
《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围绕芝麻信用分的计算方法是否合理的争议尚未平息,现在支付宝方面又未经用户允许,将芝麻信用分作为“约炮激励”的门槛设置,这显然和每一个普通支付宝用户都有关系。
征信纪录使用的边界在哪里?
个人征信在商业世界的应用非常广泛,但绝大多数以对公居多,比如申请贷款、信用卡等。严格来说,个人征信数据属于公民的个人隐私,征信业务也受到政府密切监管。虽然阿里巴巴一直在有意布局各式各样的芝麻信用分应用场景,并尽力推广芝麻信用分的便利,但是碍于个人征信这种产品本身的特性——尤其在社交领域——实在是有限。
因为我们不会在日常生活的人与人交往中用个人信用纪录来给每一个人打标签——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了,那么《黑镜》里描述的将会成为现实。比如这次支付宝的情况,就像一个人初次见面跟你打招呼说:“你好!你芝麻信用分多少?够 750 吗?不够别理我。”
假如我比他高,怎么答?(老子 800 分!你给我滚蛋?) 如果我比他低,又怎么答?(不够 750 唉,拜拜您那!)
换你,你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