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为抢占市场打拼的青年创业者、主动到基层从事“琐碎”工作的青年公务员、经营社会组织的青年NGO负责人,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领域的青年人才……以上这些年轻人,如今在上海的浦东新区,有了一个特别的称谓——“创二代”。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上海浦东就被认为是一个“全国创业典型”,它开疆辟土,把被上海人称作“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栋房”的老浦东,打造成为高楼林立、豪宅云集、科技创新企业无数的“创业浦东”。
浦东新区“创二代”青年英才培养工程培训班上,学员相互交流。图片来自网络
而为浦东开发建设作出贡献的新一代年轻人,被称作“浦东创二代”。这群“创二代”具有极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对自身所处行业有较为精准的判断,“有想法、能干事”是他们的最大特点。
从2015年开始,上海市浦东新区团委关注到这个青年群体,并将他们聚拢在一起,至今已经为这群人举办了5期相关培训。这一连年坚持、持续不断的培育工程被称为“创二代”青年英才培养工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生产”的优秀学员,可以有机会参加体制内的各种考核、岗位交流、优先举荐的“特权”,区委组织部会将特别优秀学员纳入后备干部视野,团区委会举荐优秀学员评选“浦东十大杰青”,并推荐至市青联、区政协和区青联等。
不一样的“培训班”,体制外人士超50%
尽管只举办了一年多时间、共5期培训班,但“创二代班”在浦东新区区级机关、乡镇街道处室、非政府组织以及创业青年中的名气已经很大了。就连整天埋头研究企业报表和宏观经济数据的金融男张?,都能从金融圈朋友那里听说这个班。
张?是个典型的、与体制不沾边的“金融男”。他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先后在世界银行华盛顿研究中心、摩根大通、中金公司香港分公司等地方工作过,2011年到上海创业,“参加‘培训班’前确实没有多大期待,只是想多了解一下中国基层的政府部门”。
然而,第一次上课,张?就“眼前一亮”。一个由共青团组织举办的青年人才培训班,班级学员竟然“五花八门”,“有跟我一样创业的,有基层街道的干部,有中小学校的老师,NGO的负责人,还有东海舰队的官兵。”
提到东海舰队的那名警官,张?立马来了精神。他两眼放光,“我没想到,警官和公务员们都会那么有趣、有想法,真的很可爱。”
张?很少用“可爱”来形容身边的男性。“创二代班”的同学在他眼里,一个个比天天围绕在他身边的金融男、投行男要有趣得多。“我们金融行业的同事,工作压力大、黑白颠倒,聚在一起很少会开玩笑,冷冷的。但我的同学,刚好相反,就算吐槽加班,他们还是一团热火”。
张?是上海牛骨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但就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前一天,他还在为“创二代班”第四期项目“成长的小海豚”寻找公益合作伙伴,“我们在找有哪些基金可以捐钱给我们做公益”。
据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了解,张?所在的第四期培训班,在传统组织推荐的基础上,首次面向社会微信自荐报名,创业企业和社会组织青年人才超过学员总数的50%。
根据上海此轮共青团改革的要求,团的工作要求去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和娱乐化。而“创二代班”在学员的选择上,严格把“去机关化、去行政化”放在第一位,“创二代班”学员绝不仅限于体制内人士。
此外,在课程设置上,“创二代班”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更符合各类青年群体的实际需求,更关心学员的学习感受。
课程设置更像“素质教育”
传统的政府办培训班,有一个基本不变的“套路”——20%~30%的理论课程,20%~30%的条线业务课程,30%左右的分组讨论,10%的实地参观。
这样的课程,用在年轻人身上,缺乏吸引力。如果说,传统的培训班是一种应试状态下的教育的话,那么“创二代班”的培养过程更像是“素质教育”。
入学第一天,学员们就会被告知,他们的“课程”就是要完成“6个1”的内容——完成一篇调研报告、开展一次思想碰撞、体验一回部队和农村生活、完成一次极限拉练、呈现一场才艺展示、助力一项公益活动。
“就像老师给你塞知识,和你自己为了完成某个项目去主动获取知识一样,后者肯定更合我的口味。”高桥镇党建办副主任马飞磊需要完成一篇关于浦东二次创业的大调查,这一过程中,他要主动找到浦东新区政府的综合配套改革方案、自贸区改革3年中的举措和进展、2040年总体规划等,而这些,原本并不是基层干部所必须要接触的东西。
马飞磊说,基层干部常常在一堆琐碎的事务中忙得焦头烂额,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有时会觉得在基层工作“没啥意义”。照理说,每一名基层干部都应该了解全区的“大局”,并在“大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说服自己“我的工作很重要”。
但在实际情况中,基层干部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儿。“真把我拉去专门讲一节浦东改革的课,我不一定听得进;但让我做个调研、出份报告,我自己去找资料,入脑入心。”马飞磊很喜欢“创二代班”提供的“通过自学和合作完成一项任务”的感觉,“既要求知识摄入,又要求合理规划时间、与人相处,提高情商。”
学员的培训时间,也很自由。培训班采取非脱产、“0.5 1”集中学习的模式,即要求学员每周利用一个工作的半天和双休日的一天,来保证学习。
第四期培训班的“6个1”是这样完成的——首次通过视频方式展现学员风采、首次通过参加东广新闻台辩论节目的形式开展思想碰撞、首次通过微信直播辩论、首次通过TED演讲开展读书交流、首次在上海南站开展公益快闪活动。
浦东团校接受咨询的记录显示,目前浦东区域内,包括街镇、委办局、企事业等近20家单位正在开展类似“创二代班”的非脱产式培训,培训内容框架大多参照了“创二代”培养工程。
细微转变让体制外青年找到“归属感”
实际上,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了解到,“创二代班”在开办伊始,并没有在多大程度上公开面向体制外青年招募过学员。从第四期,也就是2016年刚刚结束的那一期开始,体制外青年被纳入考量范畴。
“群团改革的目的是让更多青年遇见团组织,产生获得感。那么,有趣的‘创二代’培训,是不是也应该向更广大的体制外青年开放?”浦东新区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张胡佳从第一期开始全程负责“创二代班”的落实和学员招募,她介绍,“创二代班”将持续开展这样的培训,为浦东二次创业培养和造就一批涵盖各领域的后备人才队伍。
而这批学员,无论来自体制内外,都将得到一个公平的“成绩”。这个“成绩”由浦东新区区委组织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团区委共同给出,获评“优秀学员”和“荣誉之星”的学员今后会受到相关部门的重点关注。
“除了体制内的公务员,我们这些体制外创业者,也很需要归属感。”“识局”公众号创始人、CEO孙小林通过微信报名,成为了“创二代班”的第四期学员,这一过程中,他通过学员介绍、实地参访等,至少结识了10余名和自己一样的“孤独的创业青年”。“创二代班”的每一节课,他都会出席。
最令他心动的,就是能结识很多方方面面的朋友。有媒体人,有公务员,有医生,有大学老师,还有NGO的负责人,“以前做记者时,觉得这种干部培训班很无聊。但现在看来,其实很有趣”。
孙小林介绍,第四期学员毕业前自发创设了一个侧重青少年社会能力发展的公益创业项目——成长的小海豚。该项目将集全班之力,为上海浦东的青少年提供接触社会的舞台。
有意思的是,这个项目的初始发起人,一个是东海舰队的指战员,另一个是创业者。
“现在的学生,考试能力强,国防意识却很弱。”
“不只是国防意识,对整个社会的认识也很少。”
“那为什么不搞一个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常态化公益项目?”
学员们的“七嘴八舌”最终落地成了行动。结业前,高桥镇凌桥中学的学生们,通过小海豚计划,得到了一次去浦东法院参访的机会。他们看到了法官的日常生活,感受了模拟法庭,了解了一个案件从立案到结案的全过程。
“那些创业者比较激进,把项目设计成线上、线下互动形式,要同步大范围推进;我就保守一些,主张一个一个小项目往下做。”马飞磊说,最终“成长的小海豚”大方向定下了,创业者的意见得到多数票,“对我也有启发,做一件事,除了求稳、求实,迅速大面积铺开也是抢占市场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金融男张?说,他从没想过一个政府办的青年人才培训班,能让自己如此“全情投入”,“每个学员,都能从中找到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