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双11为何成了打假“丰收节”

游客 2016-11-15 03:18:28    200821 次浏览
双11为何成了打假“丰收节”

双十一的前一天晚上,促销的鼓声愈来愈密,王海给下属布置了100万元的抢购任务。这个双十一,他将主要目标锁定肉类、保健品和服装等,预计索赔1000万。由于上了多家商家的黑名单,王海不得不注册了多个ID,在不同的地方收货。即便如此,他还是屡被商家发现。他购买的一批1万多元的服装,下单之后商家提示没货了。但几乎同时,王海团队的另一个账号购买的同一批货却顺利发货了。(11月14日《北京青年报》)

 ●分析

  购物节变打假节该怨谁

双十一是电商的促销节,是剁手党的狂欢节,现在看来并不全面,它还应该是职业打假的“丰收节”。为了在双十一能买到更多的假货水货,仅王海这一家打假公司,就布置了一百万的网上抢购任务,预计索赔一千万。凭借“加倍赔偿”这一条,一个双十一,就能让王海们赚个盆满钵盈。

有职业打假人在前面带路,剁手党们或会暗自窃喜,既如此,自己干吗要担心快递哥送来的是假货?真要遇上了假冒伪劣产品,那岂不是如同中了大奖,也可以向商家提出加倍赔偿?

这样如法炮制,从理论上讲当然没有问题,但实践起来并不轻松。且不说打假需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单从经济成本上看,一系列费用加在一起不是一笔小数目。到头来,恐怕索赔未弄到手,自己倒是先赔上了,这个成本昂贵的游戏,剁手党们玩不起。

双十一竟成了打假人的“丰收节”,这难道仅仅只是剁手党的悲哀?在市场监管体系越来越完备、监管力量越来越庞大的当下,很多知名品牌却宁愿花大价钱请知名打假人替企业打假,其指向现实的讽喻意味自是不言而喻。

其实,在净化网购消费环境这方面,剁手党并不乏自己的“职业打假人”,那就是担负有市场监管职责的各级工商、质检、食药监等政府职能部门。如果这些部门也都能像职业打假人那样专注、那样执著,以精湛的专业水准和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对线上线下的制假售假始终保持穷追猛打的高压态势,又何愁假货盛行于网上的势头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什么时候,能让职业打假人感到“猎物”越来越少了,“生意”越来越难做了,打假越来越“无利可图”了,这才是剁手党的幸事。

梅广

 ●观察

  是正义还是生意不重要

王海们的动机是“正义”还是“利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职业打假人的存在让谁成了赢家。显然,消费者是赢家,制假售假者是输家。职业打假人为自己利益而打假的同时,客观上帮助了消费者利益的实现,如王海所说,“打假本身就能实现正义”。即便这种“正义”并非职业打假的初衷。

事实上,有效监督中永远少不了“物物相克机制”,这也是一种自然法则。民间职业打假与政府监管既不矛盾,很多时候二者也是不能相互替代的。政府不是万能的,行政监管更不可能做到全覆盖,这种情况下,职业打假不但是一种补充,更因为利益动机的激励,“打假”时会更具有职业和专业精神。

王海对记者说,“有问题的太多了,闭着眼都能找到。”这并不十分夸张,我们每个人都是消费者,现实中消费中遭遇过多少无奈,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是各有各的苦水。而这种“闭着眼睛都能找到”的制假售假生态下,要求政府监管达到完美,并不现实。这个语境中再看职业打假,它应该是不可或缺的。

王海说他们常去的鉴定机构有三四十家,这不仅因为他们送检物品数量巨大,也为避免检测方造假。由此可见,客观上,职业打假对鉴定机构也会产生一定的监督作用。而如果官方能够奖励对鉴定机构的打假,这个领域肯定会成为职业打假人的又一个“市场”。鉴定造假也会因为职业打假的存在而收敛。

职业打假人的打假动机、他们是不是真正的消费者,这些问题不该有争议。特别是立法层面,应以符合公共利益最大化为最大考量。

马涤明

 ●建议

  监管学学打假人的较真

在假冒伪劣商品面前,职业打假人火力全开,让被告商家原形毕露、节节败退,这股不依不饶的较真劲儿,监管部门真应该好好地学学才是。否则,面对活跃的职业打假人,监管若似一只瘪皮球,打不起一点精神,如此后知后觉,颜面何在?

一直以来,商家信誓旦旦的“假一赔十”,看上去挺有诚信的,此招可谓治理伪劣商品一剂猛药。但仔细一想,似乎又不是这么回事儿。原因是,消费者要获得赔偿的前提必须依赖维权的路径,维权多难,甭想“假一赔十”了,就是“假一赔一”也未必能够顺利实现。再说,商品质量合格与否,每一个商品消费者又怎么能够轻松地知道呢?自然,假冒伪劣商品上市,监管也应难辞其咎,绝不能把自己手中利剑放下,否则,监管者岂不是成了摆设?

监管并不是要等消费者“消费”出问题了方才出击。更何况,不是所有的伪劣商品消费后都能立即出现问题,问题奶粉事件便是很好的例证。是的,监管部门是在查,但大多只是接到投诉后的“被查”,就这还一查一个准。以此推断,是不是仍有不少伪劣商品藏匿于市场之中呢?要不,职业打假人的打假信心和决心怎能逐年提升,又靠什么维持自己的“职业利润”?

对此不正常的市场现象,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非等到问题被发现,才能查出产品有问题?有关监管部门是否已尽职尽责?如果市场监管者拥有职业打假人的那一股较真劲儿,能够保持高压的监管势头,用强硬的手段来粉碎伪劣商品于萌芽状态,则比起如今职业打假人的打假行为,不仅显得有正义,而且更高尚。禄永峰

  ●期待

  职业打假考验电商态度

就市场实际来看,消费者对于电商的假货问题,已经越来越重视,痛感越来越增强。这是一个增量过程,继续量变下去,终会迎来质变。换言之,终有一天,消费者会选择不能容忍、不可原谅。当这种消费心态到来时,电商还没有做出转变,则意味着末日开始。在这一背景下,电商把假货问题摆在再重要的位置,都并不为过。

这些年来,电商一直表示“会一如既往地坚持和假货作斗争”。并不能说电商口是心非,但对照打假成效,特别是消费者满意度,做得远远不够。电商应该积极寻找外部力量,也包括职业打假力量,开启打假“全民版”和“升级版”。由是而言,对于王海这样的职业打假人,电商应该为职业打假人创造条件,欢迎介入。在此基础上,培养更多的职业打假人,激发更加普遍的职业打假意识。

假若电商真的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市场生态,则不妨成为打假的“实力担当”。具体地讲,拿出一笔资金、成立一个基金,组织一个队伍、拉起一帮人马,用于资助消费者打假。当消费者表现出常态性、普遍性的认真、顶真时,电商出现虚假宣传和假货的几率,还会不应声而降吗?

因此,职业打假人考验电商态度。而放眼未来,扶持职业打假应成电商新亮点。其取决于一点,就是电商如何看待假货,有没有把打假放到压倒一切的位置。而这也需要消费者配合,增强对假货的“零容忍”,给电商制造足够压力。当这样的拐点到来时,电商迫于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不仅会把职业打假人视为“座上宾”,而且会使尽全身力气,来激发普通消费者的职业打假意识,为普通消费者打假提供最大支持。毛建国

  ●三言两语

网购商品假冒伪劣太多,否则王海们也不会有用武之地。消费者不是关注王海们职业打假赚了多少钱,而是关注王海们打假忙背后的真问题。

——风铃

假货泛滥折射管理苍白。这样的背景下,主动牵手职业打假人,让政府打假和民间打假结盟,才能真正构筑假货的防护堤。

——冯海燕

从职业打假人所取得的社会效益看,打假的成果惠及大众,他们从中获利,也是从事该职业应有的回报,应该鼓励这样的社会专业团队作为政府部门打假的辅助力量,给他们生存的土壤和空间。

——朱延嵩

如果这些职业打假信息公开,那么这不但是对于全社会打击假冒伪劣维护消费者权益,还是对于职业打假自身行为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升华,都将是裨益无穷。

——许朝军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