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广州市网约车管理细则等三份政策文件公开征求意见结束。报道称,在近一个月时间内,包括网约车司机、市民、专家学者、网约车平台等各方,均在不同渠道对细则的内容表达了意见。
从实际情况看,对这个征求意见稿,民众的态度不可谓不认真。从甫一出台的热议纷纷,到自发组织调研,举行座谈,忙得不亦乐乎。广州市汽车服务业协会、广东省汽车电子商务促进会、广东省汽车行业协会三家协会也联手出马,郑重其事地共同向广州市交委递交了意见,建议网约车细则应放宽排量限制至1.4T或1.6L,与成都标准一致。并将“1年新车”的限定应放宽至3年,顺风车合乘次数限制由2次增加至6次。
但我更好奇的是,这一个月中,政府的有关部门在做些什么。
除了深圳市法制办11月4日组织了一次微信听证,还没有听说其他城市官方有何动作。当然,深圳听证时,他们的管理办法已经施行3天了,听证前一天有个滴滴司机已经撞到枪口上。
且不说制定这么重要的政策,官方本应主动邀请专家及利益各方座谈,就是人们主动组织的研讨,也未见官方的身影。比如上个月,南都举办了一个“网约车新政———广州论道”学术研讨会,就没见到有一个政策制定者带着耳朵去听一听。
这很难让人不怀疑,是不是他们主意早定。好吧,就算你早已拿定主意,是不是也要顾及一下“科学决策”的门楣、“听取民意”的牌坊呢?
现在征求意见结束了,广州市交委表示,根据搜集到的各方意见和建议,交通部门正在连同工信、法制办、公安等多个部门共同积极研究和修改,并争取早日“揭开新政的最终面纱”。
我希望,到时不仅仅公布一纸文件了事,而毫无解释。共收到了哪些意见,哪些釆纳,哪些不采纳,各自理由是什么,这些也要向市民做个详细的公布。
一项关乎千万人生计、关乎老百姓出行的政策出台,本就应该花时间耗精力,进行各种调研论证,并允许利益各方进行充分的博弈和协商。而这个网约车细则征求意见稿甫一露头,就引发巨大争议,很显然,这说明有关部门制定政策的前期工作不够,调研不够论证不足,几人围成一桌闭门造车。引发最大争议的,1 .8T和2 .0L以上的一年新车才能做网约车的规定,不仅让七成以上的网约车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也让人生疑:政策制定者们对传统出租车行业以及背后的隐形利益是否偏袒?
好吧,依广州之大,网约车只不过是一单小case,然而在制定政策的前前后后,还是让我们又一次见识了有关部门以解决问题之名在制造更多的问题。我们常常看到,有些政策出台很快,效率很高,但或不符合实际,或偏袒一方,或隐含部门利益,最终难获公众认同,现实中则难以执行或被迫打折,或靠一阵风的运动执法,或睁只眼闭只眼权力正好寻租。不是最近又出台了禁止电动车上路甚至禁止门店销售的规定吗?结果会怎样?除了再次宣布电动车违法,还定出个500元罚款、没收电动车的狠招,接下来且看政府部门是怎么去“封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