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猪兜风

三星中国市场召回19万台Note7

骑猪兜风 2016-10-12 03:15:23    200660 次浏览

三星终于在中国市场上召回Note7了。昨天,三星向国家质检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召回在大陆地区售出的19万部Note7手机,同时,三星也宣布在全球市场停止Note7销售和置换。昨天,三星的股价跌幅超过8%,创下2008年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发布中国市场召回并全额退款

据三星向国家质检总局备案的召回计划,决定自2016年10月11日起,召回在中国大陆地区销售的全部

SM-N9300GalaxyNote7数字移动电话机,共计190984台(包含2016年9月14日公告首次召回的1858台产品)。

三星称,本次召回范围内的产品,由于存在异常发热、燃烧等问题,有可能发生起火等严重后果。截至目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已经发生20起过热、燃烧事故。三星自2016年10月10日起已经停止生产、销售SM-N9300GalaxyNote7数字移动电话机产品,并将采取以下两种措施实施召回:(1)免费为消费者更换为其他型号全新三星手机,并退还两个产品之间的差价,赠送购物券300元;(2)按照原购买价格全额退款,同时回收产品。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以上两种方式之一。消费者因配合本次召回所产生的邮费由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承担。

三星随后还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对国行版Note7产品退货或更换其他产品等具体召回措施,已经主动与相关政府部门进行了沟通,保证将竭尽全力确保相关措施的实施在方便且有效率的情况下进行。另外,三星在声明中向中国消费者致歉,“对于近期GalaxyNote7燃损事件给消费者带来的不安与困扰,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

全球市场停止销售和置换

三星还针对全球市场发布公告,要求持有Note7原始手机和置换机的用户关机,并停止使用。同时将要求全球所有运营商和零售合作伙伴停止Note7销售和置换。

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主席ElliotKaye对此发表声明称,消费者应当关机并立即停止使用所有GalaxyNote7手机。

据记者了解,中国市场的Note7也全面启动了停售下架。记者发现,、苏宁易购、天猫三星旗舰店等网上销售渠道商,三星Note7都已经处于下架状态。有线下实体卖场的负责人也告诉记者,昨天一早就接到了三星方面的口头通知,“三星Note7即刻起停止销售,解冻时间另行通知”。不过因为时间仓促,三星在第一时间还没有通知卖家如何处理库存和退货等细节。

  ■探因炸机或是新工艺惹的祸

按照三星之前的解释,Note7的自燃事故,是因为使用的电池存在缺陷,更换电池后的“安全版”不存在自燃隐患。但无论是中国市场上市的国行版还是海外召回并更换了电池的版本,都又曝出了一些炸机事件。对于这些炸机事件的原因,三星方面表示仍然在调查当中。

有手机行业内部人士分析,从现在的情况看,Note7的问题可能不仅仅是电池缺陷,而是由于采用了新的工艺和新的绝缘材料导致的,三星改变了之前的焊接方式,使得加工过程中绝缘膜容易被外力破坏导致短路。“三星这次在技术上太超前了,在更小的空间内追求更大容量的电池,以及更快的充电速度,但是技术并不成熟。”

  ■回顾炸机愈演愈烈终致停售

Note7原本是今年三星准备的一个“大招”,却没想到把自己弄得狼狈不堪。

从今年8月Note7在海外市场上市后,就频频被曝出发生“爆炸”,9月2日,三星承认Note7所使用的电池存在缺陷,有自燃的风险,因此在全球多个市场启动了召回和换新。不过,当时三星在中国表示,中国市场销售的Note7使用了不同的电池供应商,不在召回范围内。之后,被认为没有问题的中国国行版Note7也出现了多起“炸机”,三星调查后给出的结论为“外部原因导致”。不久后,海外已经更换过电池的Note7又开始出现了多起爆炸事件,导致美国运营商集体停售Note7。无奈之下,三星此次不得不采取了更大力度的举措,在全球停售Note7,如果被证明产品本身确有问题,三星的这款旗舰机就真的要告别市场了。

据分析师预计,如果三星彻底停售Note7,将总计减少1900万台的手机销量,并带来近170亿美元的营收损失。

  ■表态

  中消协:三星要以此为鉴

针对三星召回Note7的有关措施,中国消费者协会表示,三星公司在手机召回过程中应当充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对于本次召回计划,中消协认为三星公司首先应当尽快通过各种有效渠道告知消费者,包括通过大众传媒、官方网站、各级经销商等,广泛告知消费者,以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第二,在召回计划实施中,三星公司应当尽可能采取方便消费者的方式,避免在产品召回中给消费者设置新的障碍,保障消费者的求偿权;第三,在召回工作中,应当公平对待消费者,避免厚此薄彼,保障消费者的选择权。同时,三星应当以此为鉴,认真对待消费者的投诉,诚实面对产品质量问题,积极检视公司其他有关产品质量,要以最高的责任感对待产品质量安全。

京华时报记者古晓宇杨凤临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