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经验交流会上,唐山冀东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旭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江南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劲胜精密等试点示范企业分别就实施智能制造的具体做法和体会作了交流发言。其中,东莞劲胜精密作为示范试点赚足了各方的眼光,征服了前来参观交流的业界人士。
记者在走访东莞劲胜精密时,发现其取胜的秘诀在于积极解决机器人行业的痛点,在精细领域,尽可能用机器人取代人工。在东莞,像劲胜精密那样遇到行业难题的智能装备型企业比比皆是,它们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机器人是否能完全取代人工?机器人产业在东莞的发展路径如何?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叶永茵 何建文
A。给机器人装上能“一心九用”的“眼睛”
走进劲胜精密在东城牛山的新厂房,在庞大的数控机床机场旁边,有一个身穿“蓝色衣服”的工业机器人分外惹人注意。让在场的各界人士惊叹的是,ATM小车给它送来五花八门的手机外壳,它都能准确地识别,并准确地放在相对应的工序上。因此,这条生产线可以同时生产9个不同品牌的手机。
“机器人上装上了眼睛,”劲胜精密总裁王建道出了机器人可以“一心九用”的秘诀,在机器人身上装上了传感器,相当于给机器人造了个“眼睛”。通过“眼睛”,机器人可以把大数据传送到云平台,云平台经过数据分析识别每个产品的差异性,知道每个产品下一步的操作,再将命令下达给机器人。
“就这样这款长了‘眼睛’的工业机器人可以独立实现9个产品的生产。”王建自豪地说,以前,工业机器人充其量是完成一些固定化的工作,对于一些以加工制造为主要命脉的企业来说,作用并不大。“我们会接不同品牌的产品,而每个产品的工序都是迥然不同的,以前的工业机器人是难以应对形式各样的产品的,如今机器人长了眼睛,可以一心九用,真正意义上提升了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效用。”
王建告诉记者,劲胜精密是历经数次试水机器换人失败和波折后才取得如此成绩的。在项目建设期间,公司总裁兼党支部书记带领团队攻克了无数产品品质、技术上的难关,促使产品最终的良品率从40%提升至90%以上。据预测,整个项目正式投入运行后,生产效率提高20%,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研发周期缩短30%,不良率降低30%。
“按照目前200台机器的厂房规模,在实现智能化车间以前,需要200个人,如今实现智能化车间后,工人的数量锐减至三四十人。”劲胜精密总裁办主任曹豪杰说道,企业实现智能化改造,全面降低了人工成本,提升了车间整体的产能。
如劲胜精密一样解决机器人固定化工作的企业比比皆是,如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动化部。企业副总监兰海涛说,在机器人上安装了示教器,用来示教动作,想要单一的动作或者复杂的动作都是可以的。
兰海涛介绍,示教器是机器人控制器的一部分,传感器相当于主机的附加设备。现在公司机器人上装得最多的传感器就是视觉设备,视觉设备一个功能是用于定位,另一个用于检测。“在机器人上安装了视觉设备,可以检测产品的外观或者尺寸,这个功能在使用当中。”
B。用“心电图”监测机器人健康状况
“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能快速查找、排除机器的现场故障。”“即使人不在车间,云平台也可以将机器人出现故障的‘心电图’发送到相关负责人的手上,这样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处理现场故障。”利用大数据实时监测机器人的健康状况,在劲胜精密的车间里已经全然实现了。
“以我们机器上的断刀监测为案例,刀具在运营的时候主轴电流会形成高低不一的波形,正如人的心电图一样。按理来说,每个刀具的心电图起伏的形状应该是一致的,若出现不一致的状况,可预测的是刀具在运行的时候可能出现问题,或出现断刀现象,或者刀具被打掉了。”负责该技术研发的艾普工华公司副总经理杜俊志称。
杜俊志告诉记者,这项功能运行半年以后,监测出两单断刀案例,过后几天机器确实出现了问题,可见心电图的准确率还是挺高的,其准确率可以达到50%以上。
杜俊志谈到,通过大数据观测到的心电图来监测机器人的健康状况,若出现心电图有不规则的情况,就可以及时处理。“机器人也会疲惫的,机器人的亚健康如人的亚健康一样,均要及时处理,有小问题的时候及时处理了,就不至于因机器发生大故障的时候,而导致整条生产线停止生产。”
王建透露:“将来我们会在刀具上加装传感器,提前判断刀具磨损情况,而不用人工判断。”
谈及心电图监测机器人亚健康,王建说:“如今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监测心电图,看有没有哪台机床的健康出现状况了,马上进行优化。此外,我们还可以采集发动机、刀具等部件历年的大数据,并将其历史数据和成像数据进行对比,不仅能提前检测其健康状况,还可以观测其市场竞争力如何。”
对于心电图监测机器人亚健康的情况,兰海涛说,利用大数据监测机器人状况,这是工业发展的升级过程。初期通过数据采集,集中监控机器人的运行状态。第二步,将采集数据进行报表分析,可以知道开机率、良品率、效率、维护状况等。更深层面,则是与VRP系统、MES系统进行对接,通过这个大数据更合力地安排生产,进行精细化生产。“我们公司采集数据用于机器化生产,现在处于初步阶段,使用了数据监控等功能。”
■专家访谈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系教授林江——
东莞要做好机器人产业的定位
南方日报:在装备的精细领域,有些操作机器人还是做不到的,机器人是否能完全取代人工?
林江:机器人带来了效能的提升,但是要进行管理、维修等,这些始终不能依靠机器人来操作,而是依靠人工来完成的,很多时候暂时无法由机器人取代人工。零配件、模具等环节的生产,这些可以通过模块化生产来实现,而模块化是通过机器人来处理的,不过零配件、模具生产之前的设计环节、图纸的绘制,需要人工完成。
南方日报:在工业领域,机器人要完全取代人工还需要做什么?
林江:比如建设高楼,通过将生产出来的预制品拼装一起,取代以往的建筑模式。预制品可以通过模块化生产,这是可以通过机器人操作的。在批量生产上,机器人生产是可以做到的,而且占据了成本的优势,不过要完成特色的产品则依靠人工。现在讲究附加值提升,流行个性化生产,而这些环节是机器人无法取代人工的。机器人的好处是可以节省成本,但是无法满足个性化生产,在一些特殊环节,机器人可以辅助人类做个性化设计,提升参与度。
南方日报:您如何看待劲胜精密式的产业模式?劲胜精密的产业路径是否可以复制?机器人产业在东莞的发展路径该如何走?
林江:劲胜是制造领域的优质企业,但是这类企业为数不多,只是劲胜孤零零地去做,要对当地机器人产业产生很强的带动,会比较难。不能单是依靠几个企业,而是要立足整个产业格局,要打造产业链。其实,可以整合机器人领域的企业,让机器人产业更具规模,使得产业发挥集聚效应。像劲胜通过收购设备生产商等方式,延长了产业链,这是一个不错的平台,关键要与当地的产业圈互动,助力当地打造高层次的产业集聚。
东莞要定位好机器人产业,是希望一下子打造好高端的机器人产业定位,还是做类似机器手这样的低端层面,抑或是处于高端与低端之间的层面?定位低端的好处是容易操作,而定位高端则要求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单是依靠个别优质企业来支撑机器人产业是不够的,关键要建立培育形成产业的环境与条件,将同类的企业联动起来,整合资源,形成产业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