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5万把共享雨伞将现身深圳 盈利模式能否成立仍待观察

游客 2017-08-21 14:01:29    201602 次浏览

共享经济概念炙手可热的当下,无论是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还是共享雨伞,它们的出现似乎不再使人感到惊奇。8月18日下午,一家名为摩簦的共享雨伞品牌在深圳召开发布会,宣布未来一个月内,将在深圳的地铁、学校和银行等地投放5万把共享雨伞,未来18个月内,投放总数将达到200万把。

每把伞均可进行GPS定位

据摩簦创始人贾勇介绍,伞上的提示灯共七种状态,用户能根据提示灯第一时间了解到摩簦伞处于故障、正常或预约等状态。在借还费用方面,用户使用摩簦伞前,需提交押金99元。使用过程中,每半小时支付0.49元,24小时内封顶,最多收取2.97元。用户初次使用,即绑定到芝麻信用系统。贾勇表示,摩簦希望通过信用驱动消费。

在摩簦发布会上,贾勇宣布,未来一个月内,摩簦将在深圳的地铁、学校和银行等地投放5万把共享伞。贾勇告诉记者,第一轮投放过后,第二轮投放摩簦将重点关注社区,第三轮将把后台数据反映使用者的主要停留点布满。“摩簦目标在18个月内投放200万把共享伞,覆盖整个深圳,让人们真正做到出门不用带伞。”

摩簦CEO易新宇告诉记者,除了摩簦伞APP,用户可以进入微信或者支付宝等程序扫码开伞。还伞时,直接把摩簦伞扣在智能桩上面即可离开。而摩簦伞所使用的智能桩,可利用太阳能完成充电。除此之外,智能桩还拥有定位、监控、报警等功能。

事实上,摩簦并不是第一家共享雨伞品牌。此前有过某共享雨伞品牌丢失部分雨伞的消息见诸媒体。如何避免雨伞丢失,贾勇表示,摩簦伞只能归还到智能桩上,智能桩会摆放在人流比较密集的地方,每一把雨伞都有对应的ID及GPS定位。

盈利靠事件营销、大数据与租金

共享雨伞的盈利模式一直是一个备受质疑的问题。业界普遍认为,雨伞具有低频使用的属性,目前主流的盈利模式并非租金的收取,而是伞面印刷广告所产生的收入。根据记者了解,摩簦伞的造价超过200元,伞面目前也没有任何广告,贾勇表示未来也不考虑印制广告。

他认为其盈利模式有三个方向。首先是社交互动,通过一些事件营销产生商业变现可能;第二是APP收获大规模用户后,用户之间产生的交互及交互后的数据沉淀产生价值;第三是租金的沉淀,能让一把雨伞在使用半年之内就回收成本。

易新宇表示,摩簦的共享模式就是依赖于规模化的大数据,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接下来摩簦将利用特定伞面的摩簦伞举办七夕活动,我们把它称为‘单簦赴会’。”易新宇说,“未来,你可以想象到这把伞变成自拍杆,变成音乐播放器,变成WIFI,变成导航。”

不过,记者注意到,贾勇所说的这几种盈利模式要成立,首先的必要条件是要收获大规模用户,而资本助力下的各共享雨伞品牌之间是否会迎来一番“混战”,目前仍是未知数。公开资料显示,目前获得融资额最多的共享雨伞品牌为“春笋”,其于8月12日公布完成1200万元融资;5月24日,“共享e伞”宣布已经完成1000万元天使轮融资;5月28日,共享雨伞品牌“JJ伞”对外公布已获得昂若资本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