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张斯 每经编辑 卢祥勇
近期生鲜电商话题重新火了起来。8月3日,天猫再次向易果生鲜投资3亿美元,这已是易果生鲜的D轮融资。当前,生鲜电商入局者少、资本对待生鲜电商更为谨慎,但以、为代表的电商巨头却在大手笔投入,已形成阿里和京东生鲜争夺的态势。
“作为电商领域最后一片蓝海,高频交易的生鲜代表着未来,是巨头必争之地。”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电商独立分析师李成东认为,经过多年的探索及发展,生鲜公司形态已经发生了变化,独立B2C公司还将倒下一批,崭露头角的B2B公司与阿里、京东这样的流量平台结合,将逐步攻克标准化、冷链物流、最后一公里等历史难题。
成规模的生鲜电商没有几家
李成东认为,易果生鲜已经不是一家纯生鲜电商,还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生鲜电商倒逼了冷链物流发展,易果生鲜获得融资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模式的升级变化。
易果生鲜CEO张晔介绍,在看到整个2B、2C、O2O这些独立的、垂直的生鲜玩家日子都不太好过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搭建生鲜电商基础设施了。
由于产品标准化困难、对冷链依赖度极强,高成本高风险高让生鲜电商速来以烧钱闻名。去年9月,来自中国农业生鲜电商发展论坛的一组数据显示,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企业中,只有1%实现了盈利,4%持平,88%亏损,剩下的7%是巨额亏损。
业内普遍将2016年视为中国生鲜电商的倒闭年和转型年,很多传统B2C模式的生鲜电商遇到困境。张晔认为,生鲜电商问题出在“生鲜”上,而非“电商”上,生鲜行业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生鲜上游的标准化、品牌化,离消费者预期还有很大距离,冷链配送的配套等方面,与其他领域比也存在短板效应。
中国生鲜冷链基础设施薄弱,而成熟的传统物流在生鲜领域无法100%复用。因此,几乎所有的生鲜电商的都公开表示过要自建物流,自建供应链体系,但到现在真正形成规模的没有几家。
在资本领域中,对生鲜电商是又爱又恨。爱的是其作为电商领域的最后一片蓝海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恨的是投入与产出严重不平衡。资本犹豫的态度最终导致在2016~2017年间,十几家生鲜电商平台纷纷关闭或转型,“死亡名单”不断更新。
船票已派发完毕
生鲜电商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之前,但因为网络交易额始终不大,发展缓慢。《2016中国生鲜消费趋势报告》显示,从2012年到2016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已从40亿元人民币猛增至95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000亿元规模,生鲜电商已悄悄等来了春天。
“生鲜是行业的重点,不断有创业公司退出市场,也不断有美团、大众点评主流大众化玩家入场。”在李成东看来,生鲜属性有粘性需求,是必做的业务,过去的亏损,是行业不够成熟,巨头没有发力。
谈起巨头强势介入背后的原因,李成东认为,生鲜食品属于高频消费,也是刚性需求。目前这个领域还没有出现一个像滴滴一样的巨头,更没有形成寡头经济,生鲜领域存在足够的市场与机会。
互联网分析人士柳华芳也认同这一说法。他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早期生鲜消费习惯没有养成,必然出现大批先烈,需要资本养着,也需要时间窗口。当下时间窗口已经打开,消费升级了,物流能力也升级了。京东提出无界零售,阿里提出新零售,探索线下创新零售店,看重的是消费升级,更是线上线下融合的趋势,这是大环境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线上生鲜电商正在由重资产模式向O2O过渡,支付系统也成为这一过程中重要的争夺阵地。“从阿里的无人超市,到盒马鲜生使用无纸币结算,初看是零售变革,背后有着支付系统市场份额的竞争。”李成东如此评论。
不只阿里,京东也在把目光瞄准线下实体店。最近京东CEO刘强东正式宣布,要在全国开设50万家京东便利店以及大量京东无人超市。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生鲜电商通过搭建门店,可以缩短冷链物流的时间从而降低成本,门店是消费场所也是商家的库存,一定程度上满足消费者对生鲜配送速度的要求,同时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是零售的发展趋势。自建门店虽然要面临较重的经营压力,但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企业的估值,获取更多的资本认可。
在张晔看来,生鲜电商的门槛已很高,船票已派发完毕。未来的生鲜电商行业将是巨头的战争,传统B2C模式时代已经过去。对此曹磊也表示,“生鲜是电商中门槛最高、要求最高的品类,需要包括物流、金融、用户运营在内的生态力量。但同时,生鲜也是复购率最高、市场想象空间最大的品类,值得巨头去做深度布局。‘高死亡率’证明了生鲜电商绝对不会是小玩家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