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创业者慎入,让无人便利店技术再飞一会儿

游客 2017-08-04 13:56:51    201223 次浏览

近期热得发烫的无人便利店让资本和创业者们已纷纷躁动了起来。那些把“未知”臆想为“未来”的追风者们应该去看看泛滥在街头巷尾的共享单车冷静一下,不要让共享单车的今天成为无人便利店的明天。

无人便利店只是现有零售市场中的一个补充业态,它能在便利店的市场蛋糕占据多大比例尚未可知。之所以把无人便利店跟共享单车作对比,是因为所谓的“共享单车”企业也可以理解为“无人租车”企业———通过移动支付、智能锁等技术手段把租赁、归还单车的流程无人化,而无人便利店也是通过移动支付、智能识别等技术让顾客自助购买商品。

今天的无人便利店作为零售业的“新物种”正如两年前的共享单车作为城市出行的“新物种”,最初的愿景都是用技术提供便利,但看看现在的共享单车行业:过度投放带来的乱象层出不穷、运营问题和体验痛点不断,近50家企业截至目前无一盈利,却已经有企业因为单车被偷光而导致停运。

可以预见“追风者”们的盲目涌入,将会让共享单车的悲剧在无人便利店身上重演,笔者从市场空间、技术手段和安全性三个方面分析。

首先,无人便利店真的是零售业的未来么?笔者却以为无人便利店能否从现有零售业中分得一块蛋糕仍为未知数。

无人便利店的火爆局面是被阿里巴巴的“淘咖啡”所点燃的,阿里的入局让人们相信无人商店开始颠覆传统零售业态,就像电商颠覆线下实体店一样,但事实是,无人便利店对传统零售业无法产生颠覆作用。

如果没有价格和品类的优势,对于消费者而言去无人便利店购买和有人便利店购买并没有太大差异,反而有人便利店在加工鲜食方面的服务是无人便利店无法企及的,目前鲜食快餐仍是便利店最主要的盈利点和特色,此外有人工在店内提供导购、保洁等服务也会让消费者觉得更方便。

相比之下无人便利店最大的优势可能在于24小时营业,但7- Eleven、全家、罗森等便利店品牌在晚间有购物需求的核心商圈早已推出了24小时便利店。对深夜游走在街头的消费者来说,去无人便利店买一盒泡面还是去7-Eleven买一份车仔面再加几串关东煮?显然后者更有人情味儿。

既然无法取代现有的零售业态,无人便利店只能作为补充业态占领有人便利店无法铺及的空余市场,如上海“ 网 红 ”无 人 便 利 店B in go B o x、广 州 试 水 的EasyG o以及最近在北京落地的EATBO X均将选址定在高端小区、C BD中心以避开与7- Eleven、全家、罗森等的直接竞争。

那么放眼整体便利店行业,留给无人便利店的“空余市场”又有多大呢?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波士顿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便利店行业增速达13%,市场规模超过1300亿元。这是线下零售中唯一保持增长的业态,电商巨头、传统零售巨头以及老牌便利店企业无不在发力扩张市场,从一二线城市到农村市场的便利店品牌和门店数量也越来越多,没有核心优势或精准定位的无人便利店新玩家仅靠酷炫的体验可以吸引消费者尝鲜,却很难长久立足。

其次,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目前落地的无人便利店门槛都不高,无非是R 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微信小程序或人脸识别等身份认证技术,商店形态均为“盒子”,以省去租金成本。

BingoBox公开的数据显示一个15㎡的盒子造价约10万,成本投入约为便利店成本的1/4;EasyG o一个盒子成本为8万到10万,回本周期半年;居然之家旗下EA T BO X同样以盒子的模式在北京落地。

这样一批在技术和模式上高度同质化的企业接下来会在哪方面竞争呢?

必然是商品的吸引力。大概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依赖供应链资源,在商品品类上作出创新,如EasyG o、EA T BO X主打进口食品。二是借助资本的介入,以价格战和补贴战抢用户,缤果盒子声称商品比品牌连锁便利店要便宜5%上下,而且为新注册用户提供60元的消费补贴。价格战之下商品毛利被进一步压缩,无人便利店在租金和人工上节省出来的成本优势便不复存在。

至于技术的另一条路径———亚马逊G O和阿里“淘咖啡”所使用的机器视觉识别、深度学习算法、传感器融合等技术,均为当下最热门前沿的技术,研发费用不菲且短期内难以落地,门槛之高绝非一家创业型企业在三五年内可以克服的。而一旦巨头在技术领域实现突破,中小型企业被洗牌也是迟早的事。

创业者慎入的第三个原因是,无人便利店仍存在安全漏洞,只是因为目前的投放量较少而没有暴露出逃单、破坏等行为,一旦无人便利店的“盒子”像共享单车一样遍布小区,谁能保证一些共享单车企业“被偷光而停运”的悲剧不会在这些“盒子”身上重演呢。

笔者并非不看好无人便利店,事实上无人便利店中运用的技术对现有零售均有启发,但在这些技术成熟之前,创业者们一窝蜂地涌入只会导致技术革命尚未成功、“盒子”却已泛滥成灾。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