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错过了2014年的智能手表,2015年的VR眼镜,2016年的共享单车等智能硬件的创新风口,那你在2017年,一定不能错过智能音箱”。果真如此吗?
如果说早几年前AMA-ZON ECHO的发布还只是在海外掀起一股“智能音箱”的风潮,那最近一年来你会发现姗姗来迟的国内市场,也一下子涌现出了一大批类似的产品,在“海量在线音乐库”,“陪你聊天”,“幼儿早教”等各种功能的包装下,京东、小米、喜马拉雅、百度等等一批新贵大鳄都纷纷出品自己的智能音箱产品,而更有传闻在深圳南山区一公里范围内有112家做语音智能解决方案和产品的公司,可谓在智能硬件领域,又迅速刮起了一股新风。
的确,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风口。随着硬件处理能力的提升,云端能力的提高,语音识别的自我学习和智能化水平突飞猛进,现在的很多语言识别技术已经比较完美地实现输入速度和准确率的平衡,达到实用的程度。而从应用场景上看,在家庭环境中使用语音智能是有其刚需性的,比如躺着床上,不用动手找遥控器或者开关,而只要说一声开灯,智能设备就会识别你的要求而完成开灯的动作。人类为家庭生活而进行的诸多创造发明其实都为了一个目的———更加慵懒,所以动嘴比动手更让人感觉方便,更符合慵懒的趋势。因此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应用角度,“语音智能”都是下一个不容错过的风口。
但为什么在众多可能可以加载“语音智能”的设备中,国内的创业者和大公司们都会纷纷看重“智能音箱”这个载体呢?一方面当然有仿照的可能,海外有亚马逊率先推出的ECHO取得不菲的成效,说明市场和客户的确需要这样一款产品,那就直接照copy到国内,这样减少了创新的风险。
另一方面也的确因为“听音乐”是个普遍性很强的需求,而大家也都习惯了用手机在网上搜索和下载音乐,这让传统的CD载体的音箱失去了部分吸引力,尤其是那些对于音质要求不高的非发烧友,他们在乎的是能听到更多新歌和好听的歌,而具备联网功能,可以用语音识别进行搜索的音箱,刚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这也给语音智能创造了一个合乎逻辑的场景和载体。这也是为什么京东和科大讯飞推出的“玲珑”音箱,百度和小鱼在家推出了“看家鱼”设备,小米也推出了一款几百元档次的米家音箱。大家都把这个设备当成语音智能应用的第一个切入点和试金石。
在未来的“语音智能”风口中,到底进入哪个细分领域,是创业者们需要考虑的。第一个领域是“语音识别”,该技术作为整个智能化中比较核心的科技,目前还掌握在少数公司手中,而其识别的算法是需要大量测试开发积累出来的专利,这也决定了最终语音识别的成功率和可用性。虽然目前看进入这个领域的公司不多,而且大家都知道需要很强的技术能力和较长的研发周期,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自我学习能力较强的识别技术的出现,会大大颠覆现在基于采样统计方式进行的语音分析和识别,这对于一些有技术能力的大公司而言,无疑是很有吸引力的。
第二个领域是“基于语音智能的核心硬件”,这就如同之前所言的“智能音箱”,一是这类硬件需要有一定的便利性,贴近生活和主人的高频使用与接触;二是也需要有创新性,加入语音识别的输入和联网功能后,提供丰富的在线内容和便捷的人机交互是超越传统类似产品的基础;三是还要有可拓展性,未来利用这个主要的核心硬件,要能实现对于更多家庭设备的控制和联系;四是并不高昂的价格带来的较强的性价比。但“音箱”是不是这个风口中最为合适的核心硬件载体呢?也许从目前看答案是肯定的。环顾家里,可能你也找不出更适合加载“语音智能”的其他小家电,何况设计得好看的音箱,本身也是一件不错的艺术品和摆设,不会让人觉得碍眼。
第三个领域就是“连接核心硬件的周边产品”,决定一个“语音智能”设备价值的,不仅仅是这个设备本身,还有它可以连接和控制的周边产品,周边产品越多越丰富,则价值越大。目前来看,这个“生态链”是混乱的,缺乏统一标准、缺乏互联互通让家里可能未来有不少“智能设备”,但却更像一个个智能孤岛,缺乏统一的联系,无法协同工作。而这种生态链的打法目前看还未成形,小米可能有这样的雏形,京东微联也有这样的想法,再加上在外围垂涎三尺的运营商和各大家电企业,大家都想成为标准的制定者,从而统领周边产品,从而形成生态闭环,但消费者却恰恰从这些混战中,没有看到更为明朗的前景。
第一个领域难进,第三个领域混乱而不太成熟,这也是为什么“智能音箱”成为目前“语音智能应用”风口上率先飞起来的猪了。不过风过后,水褪去,才是真正检验谁是裸泳者的时刻,与智能手表、智能水杯、VR眼镜、共享单车等一样,经历过混沌期的燥热后,慢慢沉淀下来的,可能只有几家公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