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沈博阳离职后,LinkedIn中国如何重组求生

游客 2017-07-30 15:15:23    200993 次浏览

沈博阳离职后,LinkedIn中国如何重组求生

外媒近日撰文称,自从 LinkedIn 中国总裁沈博阳离开后,该公司内部展开了一些调整,希望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但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以下为原文内容:

以国外互联网公司在中国的表现来看,LinkedIn 已经算是成功了。在谷歌老兵沈博阳的领导下,LinedIn 的注册用户已经从 3 年前的 400 万增长到目前的 3200 万,比肩本土最大竞争对手脉脉。

沈博阳领导 LinkedIn 中国面向大众市场发布了赤兔应用。该公司还在与中国政府的交涉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获准继续将用户数据存储在海外。与此同时,Uber 和 Airbnb 却都面临将数据存储在中国本土的压力。

但在沈博阳 6 月底突然离职后,他的“遗产”也前途未卜。赤兔并未起飞:根据 App Annie 的统计,这款应用截至周四在中国商业应用中排名 48 位。(相比而言,LinkedIn 中国的旗舰应用排名 21 位,本土竞争对手脉脉排名第5。)与此同时,在中国实施新的网络安全法之后,该公司能否继续将服务器留在海外似乎也充满变数。

尽管用户强劲增长,LinkedIn 中国的营收仍然未见起色。该公司的多数营收都来自面向企业销售的营销和招聘产品,普通消费者并非他们的收入来源。LinkedIn 中国高管 Billy Huang 表示,该公司两年前才启动 B2B 业务,“中国仍然需要一些时间才能扩大企业用户基础。”

沈博阳并未作出回应。他目前已经出任 Danke Apartments 董事长,这是一家由他之前的同事创办的房地产管理公司。

LinkedIn 国际工程团队负责人曾志恒暂时代理 LinkedIn 中国总裁。LinkeIn 中国销售和运营负责人于志伟则被提拔为总经理,并将负责中国的商业化产品。他的这一任命是为了提升 LinkedIn 中国的营收。

自从沈博阳离职后,去年被微软收购的 LinkedIn 便将资源从他的一些项目中抽离出来,其中也包括赤兔。作为一款专为北京和上海之外的中国二三线城市打造的职场社交网络,赤兔用了两个月便完成开发,2015 年 6 月正式发布。一位前员工表示,LinkedIn 中国曾经将多数工程师都投入到赤兔的工作中去。该团队会在赤兔中测试新功能,成功后再转移到 LinkedIn。

赤兔在汉语中用来比喻人才。上述 LinkedIn 前员工表示,这款应用之所以未能大红大紫,部分原因在于它一直没有找到明确的细分市场。“我认为赤兔的产品定位不明确。”这位前员工说,“你能看到里面有很多公司,有人发布优秀的书评,还有的人分享附近有趣的事件,”但却缺乏一个首要定位。

资源再分配

参与赤兔开发的工程师已经被分配到 LinkedIn 中国自己的移动应用团队,开发代号为 Zephyr。“我们的确将一些员工从赤兔调到 Zephyr。”LinkedIn 发言人 Billy Huang 说,“我们希望将赤兔的一些功能整合到 Zephyr 中。”例如,他表示,这款中文应用的用户可以找到周围的其他 LinkedIn 用户,这项功能就是从赤兔借鉴过来的。

沈博阳任职期间启动的另外一个项目是与微信展开合作,但现在同样有所收缩。此次合作允许 LinkedIn 用户将自己的职业资料接通到微信上,但多数的整合都在本月取消。知情人士表示,由于此项功能未能给微信带来更多美国用户,令其颇感失望。

三名知情人士表示,沈博阳还因为在 2014 年获准将 LinkedIn 的服务器保存在海外,而在该公司内部广受赞誉。外国科技公司通常都喜欢将数据存储在中国境外,从而更好地控制用户安全和隐私。

但这项安排或许也很短命。中国新颁布的网络安全法已于 6 月生效,该法要求在中国运营的公司将数据存储在境内。咨询公司 Eurasia Group 科技政策和网络安全分析师保罗-特里奥罗(Paul Triolo)表示,这项政策将对 LinkedIn 产生影响。

LinkedIn 中国发言人拒绝对此置评。

该公司高管称,他们目前的最大挑战是改变外界的印象,让人们不再单纯把它当成一个招聘网站。知情人士表示,事实上,他们有超过半数用户增长来自与腾讯和阿里巴巴等中国科技巨头建立的个人财务合作关系。

LinkedIn 与支付宝就芝麻信用展开合作。芝麻信用分较高的用户不必支付租金便可租赁共享单车甚至公寓。关联完整的 LinkedIn 资料后,便可提高芝麻信用分,因而吸引很多人注册这家职业社交网络。

为了大量的求职网站中突出自身的差异性,LinkedIn 还试图效仿赤兔的模式打造社区和内容。该公司已经邀请各行各业的数百位互联网名人在上面撰写文章,提供职场建议。但目前还不清楚这种内容战略能否取得成功,毕竟,像微信这样的社交巨头和今日头条这样的新闻应用,都已经吸引了更多用户。

不过,LinkedIn 的国际化触角仍是一大优势,这一点是中国本土的社交网络难以企及的。由于 Facebook 无法在中国使用,所以 LinkedIn 几乎是唯一一个可以在中国自由访问的国际社交网络。微信虽然在中国本土占据主导,但在海外的触角还很有限。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