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从日本韩国到中国 浅谈液晶产业的易主风波

游客 2017-07-21 08:31:22    201256 次浏览

谈到液晶产业,目前被人熟知的大多是韩企(Samsung Display、LG Display)、国产(京东方、天马)、台湾(友达、奇美)。但是发明液晶技术的却是美国人,而将液晶技术广泛运用并且技术突破的又是日本人。液晶产业的“霸权”在不到60年的时间里,先后从美国、日本、韩国到中国易主了四次。接下来我们从“液晶周期”这个角度来分析液晶产业的局势为何如此风起云涌。

液晶技术诞生之前已经有了CRT显示技术。当美国无线电公司研发出第一个液晶显示模型的时候,它们感到既兴奋又失望,兴奋的是一种全新的显示技术的诞生,失望的是这种显示技术似乎不如已经成熟的CRT技术,颜色单调,相应速度慢,尺寸太小,根本没办法运用于平板电视机。但是看到这一技术的日本人,对它产生了浓厚兴趣,并首先将其运用在了钟表行业,以及后来的计算器、仪器显示等领域,并最终运用于平板电视。

在不断的研发生产-商品应用-技术突破的循环中,日本对液晶有了近乎疯狂的投入,到90年代,日本企业几乎垄断了整个液晶市场。以夏普为代表的“液晶工匠”精神的企业,对液晶技术的研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是好景不长,当液晶生产进入第一个周期低谷之后,日本的液晶产业就开始面临一个接一个的危机。

液晶屏幕是有代际划分的,泛指切割液晶面板大小的能力。更高世代的产线能生产更大尺寸的面板,在液晶需求不断随尺寸增加而增长的时代(大约每3年扩大1.8倍),高世代的产线就代表着更广的竞争优势。比如最开始只能生产运用于手表大小的液晶显示器,要想将液晶面板运用在笔记本显示屏、平板电视等产品中,就必须开建更高世代的液晶生产线。液晶产业按代际划分的特点,造就了独特的“液晶周期”。

比如当10.4英寸的笔记本显示屏满足了市场需求之后,面板企业都会蜂拥而至,开始投资生产这一尺寸的液晶面板,很快就供过于求,各家利润骤减甚至陷入亏损。但是面板价格下跌带来的高性价比又让液晶显示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大,又导致产能不足价格上涨,企业再次投资扩产。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是“液晶周期”。

一旦“产能集中释放”与“需求扩张”不能精确衔接,就会造成液晶产业链的利润率的急剧波动。液晶产业不同于日用消费品,它是一个逐渐“创造”需求的产业,因为液晶面板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场景。

日本企业就是没能看懂这一规律,在1993-1994年“液晶周期”进入低谷时,面对亏损,削减产量、裁减人员。而此时的韩国企业则将“被裁”的日本工程师招于麾下,开始疯狂投资更高世代的液晶面板,当更大面板的需求被创造时,日本企业显然已经跟不上了。

打败日本企业的不仅仅只是“液晶周期”上的失利,还有日本企业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对“独门绝技”的痴迷,导致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而一步接一步的错失市场。

在真空管时代的日本CRT和等离子技术,通过“独门绝技”,如“单枪三束”、“特丽珑”、“钻石珑”等的确获得了非常高的声誉,也为产品带来了巨大的销量。但是作为半导体技术的液晶显示技术,已经走向了模块化、标准化的生产,各家的产品技术、品质并没有根本上的差距。整个行业的竞争方式不再是技术论英雄,转而变成研发速度、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营销推广之间的竞争。

现代电子工业最大的创新实质上是软硬件分家之后带来的效率提升。像苹果公司就会专注于产品的设计和研发,而将代工生产交给富士康这样的代工厂。但是日本企业最开始对于这种创新模式是拒绝的,他们执着的相信设计、制造纵向一体化的企业经营模式,还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弄出差异化的、独门绝技的产品。但是日本人没想到电子制造业的变化更新是如此迅速,纵向一体化的模式,还来不及去创新就被更高效的企业拍死在沙滩上。

看看现在的手机基本是半年一更新,设计研发的周期时间本来就很紧张,如果还要自己来生产制造,一旦设计更新、产品迭代,整个产品线都要重组配合,不仅创新的成本高,创新的周期肯定也会被拉长。那还有什么竞争优势呢?如果只需要考虑产品设计上的更新换代,生产制造就交给富士康这样的代工厂,那企业将会轻装上阵,有更多的机会去提升产品创新。

就是在这样一个高度协作化的商业社会里,中国制造崛地而起。中国液晶面板厂商也通过整体收购日韩企业、不断积累的工厂技术,以及利用反液晶周期疯狂进行投资,在风起云涌的液晶产业赢得了巨大的机会。

紧密的分工协作和供应链网络有多重要呢?在中国东南沿海聚集了大量的中小企业,每个企业的专业化分工达到了相当精细的程度。譬如在产品的外观模具企业,分为设计、机械加工、精整加工。在设计方面又分有CAD、CAM;在机械加工方向又分别分担电加工、线切割、NC加工;在精整加工方面又分有磨削加工和组装等细致的分工。

一旦有新的创新需求,成千上万的供应链网络可以迅速重组,高效的配合生产,这种兼具生产规模、效率和弹性的网络,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没有的。

很多人都觉得液晶产业中国根本玩不转,因为没有技术。可日本人那么有技术又能怎样呢?其实液晶产业不只是要有实验室研发的专利技术,还有大量实践摸索出来的工厂技术。虽然工厂技术没有那么高深莫测,但需要大量的细节改进和点滴的窍门累积,最后就会变成竞争对手难以复制和超越的强大技术。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液晶企业厚积薄发。中国大陆、台湾和日韩的液晶企业在液晶面板的品质上已经没有太大差距,价格方面也在同样的水平线上,包括很多日韩品牌的电视都会采用国产液晶面板。

当然,国产液晶产业近些年的飞速发展也与政府的投资分不开。开发新的液晶产线动辄都是数百亿的投资,而且盈利的周期也是比较漫长的,很少有资本在看不到短期利益的时候如此慷慨。只有通过政府参股投资,才能顺利融得天价资金。除了资金和技术,还需要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植,用人、电力、土地、道路、用水、排污都需要得到政府大力支持,液晶产业才能有条不紊的发展下去。

总结:液晶产业轮番易主,也是中日韩电子产业近些年来格局变化的象征,液晶周期对投资策略的影响、全球产业链分工协作对产业创新的影响、政策条件对产业生存和扩张的影响,都在慢慢的改变液晶产业的玩法,适者生存最为重要。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