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只谈实务的刘强东也提出“第四次零售革命”,和马云有什么不一样?

游客 2017-07-14 15:32:46    201135 次浏览

只谈实务的刘强东也提出“第四次零售革命”,和马云有什么不一样?

马云喜欢畅想 102 年的阿里,刘强东却很少谈战略。

在他看来,谈战略太虚,不如多关注当下的业务,做好实在的用户体验。

所以刘强东谈未来,往往只谈两三年后的京东,京东也少见大张旗鼓地打造什么颠覆性的商业模式变革,而是着眼于业务、流程、技术各环节的"落地",最后通过强大的执行力、成本控制和用户体验碾压对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和轨迹。

但现在,正是这样一个连战略都不愿多谈的刘强东,却站出来谈了一个看上去更加高远的问题:未来的零售业态,到底会怎么样?

他的结论是,一个建立在互联网电商基础上、又超越互联网的第四次零售革命,即将把人类带入智能商业时代。

日前,刘强东的署名文章《第四次零售革命》,震动业界,彻夜刷屏。

他为什么选择在当下,以这样高调的姿态,来谈这样一个形而上的问题?

这是因为,这个问题即将决定未来 10 到 20 年,中国零售业乃至整个商业的走向,而现在,所有人都正站在十字路口,等待抉择。

这篇文章,这场革命,既是他为行业树的一杆旗,也正是京东将要去往的未来。

1

过去这一年来,中国零售市场正在走入一个全新阶段。

电商与传统零售之间的界限逐渐消散,各种新技术、新概念和新模式则不断将零售市场推上资本与市场的风口浪尖。

比如各种新型便利店。从入驻宏碁、海尔、小米等百余家公司的"小e微店",庄辰超扬言要投资 30 亿开 1 万家店的"便利蜂",哇哈哈参与入局的 Take Go,到 7 月初刚分别完成 3000 万和 1 亿融资的 F5 和缤果盒子……都已成为一股强劲的创业潮。

风起云涌的背后,是市场与产业格局的剧变。

当下,无论线上还是线下,中国的零售业巨头都空前焦虑:在电商冲击下,实体巨头们早已如坐针毡;而伴随人口增长红利渐尽,电子商务的高增长时代也已一去不返,阿里连续两年 GMV 增速低于 25%,京东 2016 年的 GMV 增速也从 2015 年的 84% 降到了 42.2%。

整个行业,都迫切需要破局。而线上与线下融合,则是所有人都认同的大势所趋。

过去,这种融合主要做了两件事:把线下的货摆到网上卖,以及把网上的用户拉到门店来,更深入的融合往往陷入泥潭,要么是线上线下业务规律的碰撞,要么是触及利益雷区引发的反弹。

但伴随着零售基础设施越来越可塑、智能和协同,一个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无界零售"时代已经即将到来。

问题在于,这场前所未来的行业大变革,最终将走向哪个方向?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马云,去年他提出的"新零售"概念认为,旧的零售,诸如纯电子商务或者纯线下零售都将消亡,而零售的未来将是一个线下与线上零售深度结合的,以消费体验为中心的,数据驱动的,泛零售形态的"新零售"。

而刘强东则认为,零售没有新旧之分,零售业的本质永远是三个要素:成本、效率、体验,即使是百货商店、连锁商店、超级市场这三次公认的零售革命,本质上也都是这三个要素的升级。

在他看来,电商对于体验和成本效率的升级还不够彻底,如果沿着电商时代的旧思路,一味控制价格、扩张地盘,并不能解决消费者的痛点。所以,未来零售的业态会有更多的新形式,消费的需求和场景会变得极为多元、分散,零售业也会演变成为互联、共享的生态。

事实上,他的这个观点正在成为现实。

比如共享经济,从自行车、充电宝到雨伞,在很多人看来也将成为未来零售业的方式之一,唯一的不同是,销售的不再是商品的所有权,而是使用权。

刘强东认为,这场即将到来的变革,最重要的是改变了零售的基础设施,进而让实现成本、效率、体验的方式将变得完全不同,"这是未来零售业创新和价值实现的机会所在。"

只谈实务的刘强东也提出“第四次零售革命”,和马云有什么不一样?

(图片来源:《财经》杂志)

2

对于"第四次零售革命",刘强东已经完成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的核心,可以用"三个3"来概括。

只谈实务的刘强东也提出“第四次零售革命”,和马云有什么不一样?

(图片来源:《财经》杂志)

第一,3 个P,是推动第四次零售革命到来的内在因素。简单来说,就是消费者为什么需要这次革命。

需求个性化(Personalized)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越来越注重自身个性的表达。

场景多元化(Pluralistic)企业和消费者的触点不再局限于商场、网站等高流量入口,消费场景越来越分散。

价值参与化(Participative)消费者越来越积极地融入价值链条,从被动接受选择,变为主动参与、影响和创造。

第二,3 个I,是实现第四次零售革命的技术基础。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为什么能实现这次革命。

感知(Instrumented)智能技术对场景的感应能力变得越来越强,最终使场景能够数据化。

比如京东智能冰箱,通过图像识别能准确判断出用户冰箱内的食材数量,可以实现蔬果、生鲜、鸡蛋、牛奶等食品的主动过期提示。

互联(Interconnected)打通不同场景的数据,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协同。

比如,通过京东智能冰箱与京东商城的互联,冰箱可望实现自动下单购买鸡蛋、牛奶等日常商品,保证食品不断供。

智能(Intelligent)整个零售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会不断提升优化。

刘强东认为,3 个P代表了消费者的变化,3 个I是技术的更新,它们的交叉组合,最终将改变零售行业的游戏规则。

过去的互联网时代是中心化的,无数个网民上同一个网页,网页就成为了流量的中心。

而未来是去中心化的,购物的入口变得极为分散、多变,每一个客户都会成为零售的中心和节点。

3

要确保这样一个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零售产业生态顺畅运行,就需要更新的、数字化的零售基础设施。

刘强东认为,零售基础设施将成为第四次零售革命的关键所在。

它们会成为像水电一样的公共基础设施,为整个零售行业的转型变革提供支撑。一旦零售基础设施成为一种公有服务,无论线上线下、规模大小,零售企业都能跟得上变革的步伐。

在刘强东看来,未来的零售基础设施将应该具备三个特征。

这就也就是第三,3 个S。

可塑化(Scalable)基础设施要具有很强的适配能力,满足不同合作伙伴的不同需要,无论是大型综合电商的供应链管理需要,还是个人微商/网红的电商业务支撑。

智能化(Smart)基础设施要依托数据和算法,输出智能化的解决方案,不断提升零售系统效率,不论从采购端、物流端、消费端还是服务端。

协同化(Synergetic)信息、商品、资金流服务的组合需要互相强化,形成合力。比如数据 金融=更低的坏账率,物流 金融=无缝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数据 物流=更快的周转率和更低的库存……不管是怎样的服务组合,都能够带来额外的附加值。

这意味着,未来一流的零售基础设施服务商一定会走向"软硬结合":既要上得了天-- 贯通数据和金融,又要下得了地-- 干得了物流的苦活、脏活、累活。

而这,就是刘强东和京东想要扮演的角色。

4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在质疑,京东如何在电商之外寻找业务的支撑点,前几年,京东在海外业务、智能、金融等领域也展开了多元化扩张尝试。

2016 年,刘强东铁腕归来,京东收缩战线回归零售本身,但这并不意味着舍弃未来。

这是因为,"第四次零售革命"将开启一个更宏大、更深入、更系统的产业生态。

在这个生态中,供应端的效率极大提升、成本极大降低;消费端实现了"比你懂你"、"随处随想"和"所见即得"的体验升级;而京东则将通过为这个生态提供基础设施,获得自己商业价值的又一次跃迁。

因为这一次,它不再是自己一个人战斗,而是在创建一个覆盖全产业的巨大生态。

过去,阿里和京东过去常陷入"模式之争",但未来,它们都将在商业生态构建者的角色上殊途同归。

只不过,双方依然各有自己的侧重。

比如,在前京东商城公关关系部总监,资深媒体人闫跃龙看来:

阿里巴巴是轻模式,本质上是一个销售流量的广告公司,是一个撮合生意的平台,所以对未来的零售定义为"新零售",核心是"线上线下的融合";阿里未来要做的事情,一手是做传统零售数字化转型的生意,一手是帮助淘品牌们解决线上流量饱和的困境,做全渠道,去攫取线下的流量。

而京东是重模式,刘强东甚至将京东定义成一个供应链服务公司,所以刘强东提出"成本、效率和体验"是零售的本质,对未来的零售的核心定义是"智能";而京东未来要做的事情,是一手继续做零售,提升自己在零售和零售基础设施上的能力,一手建立平台,开放自己的零售基础设施,提供"零售即服务"的解决方案。

至于这两条路,到底孰优孰劣,则需要时间来慢慢证明。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