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Web 7月7日报道文/菩提
2015年,一款名为《王者荣耀》的MOBA手游悄无声息的出现在各大应用平台上。时至今日,谁也不曾想到,这个被行业内外称之为爆款的手游受到了如此多的诰病,来自舆论的压力将风靡一时的《王者荣耀》推到了道德的制高点。从“众星捧月”到“千夫所指”,《王者荣耀》和其背后的来说,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2017年7月4日,腾讯将旗下《王者荣耀》作为试点,推出了中国游戏行业中最严的防沉迷措施。措施中明确规定,12岁以下未成年人每天限玩游戏一小时,晚9点后将禁止登陆游戏。在保证措施能够顺利实施,平台在硬件设备绑定功能上进一步加强,避免未成年人通过多账号登陆绕开监护。
本意和出发点本身是建立在对未成年人保护,可《王者荣耀》团队以及腾讯却招来了人民网对其的评论。就在人民网一评《王者荣耀》后,腾讯及《王者荣耀》团队陆续发声,甚至连游戏制作人都做了一幅长篇Q&A问答,以此来抵消掉此事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可于事无补。最终,“人民网评论《王者荣耀》”成为了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并引发了来自游戏企业、家长群体以及社会的不同声音。
舆论一边倒 腾讯该不该背这个“锅”?
在人民网三评《王者荣耀》之前,就已经出现了《王者荣耀》对未成年人“荼毒”的声音。2017年3月29日,人民日报官微首次怒怼《王者荣耀》,人民日报认为《王者荣耀》中“荆轲是女性,李白是刺客”的游戏人物设定歪曲了小学生的历史认知。这引起了人们对《王者荣耀》的关注,在这其中未成年人父母和教师的言辞则认为游戏是“罪魁祸首”。
腾讯互娱用户运营中心总监张皓回应了人民网的质疑,并表示“娱乐产品是否必须应该承担教育责任”是一个上有讨论空间的问题。言语中并未对《王者荣耀》所产生的影响否认,可也没有明确表示这个“锅”自己要背。同时,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引发舆论热议,《王者荣耀》在新版本上对某些游戏特有角色进行了修改,并加入了“历史说明”模式。
根据腾讯浏览指数平台做出的调查显示,近半年关注《王者荣耀》的用户中,年龄在12岁及以下的用户占4.78%,12岁至17岁的用户18.53%。也就是说,《王者荣耀》“00后”用户占比超过20%。而据TalkingData移动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王者荣耀热点报告》显示,《王者荣耀》主要可以分为“学生族”和“上班族”两大群体,学生用户在总用户群中占比为24.5%,上班族占比则为68.7% 。而在24.5%的学生用户中,大学生占比高达21.8%,中小学生只有2.7%。
虽然两组数据有着明显的差别,可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即便数字上只有2.7%,这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可通过数据来看,《王者荣耀》和腾讯不想“背锅”都有点难。很多人认为,自从网络游戏开始进行实名制认证后,便出现了“防沉迷”的举措,虽然端游和手游的呈现方式和实际措施不同,可目的都是为了避免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世界中不能自拔。而《王者荣耀》在上线之初就应该意识到类似情况的发生,为何不在游戏推出时便做出相应的举措,而是非要出了问题才想要去弥补。
有一种声音则认为,造成目前这种状况,腾讯以及《王者荣耀》团队并非没有意识到,只是不愿意放弃未成年人这块具有潜力的市场而已。这主要是由于00后和10后的未成年人在物质生活上早已今非昔比,手中的零花钱完全可以满足对于游戏的消费,在世界观和价值观并未成熟时,成为游戏冲动消费的主要人群。
从这个角度去看,腾讯难逃其咎,既然这个“锅”已经稳稳的背上了,那么腾讯就需要在未来进行思考,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