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钛媒体 王大福
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曾经被寄予厚望的TOS已于本月28日正式停止服务。这个2015年亮相,只发布了一款智能手表和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彻底寿终正寝了。
对于TOS,坊间普遍认为腾讯是为了连接智能硬件。这个说法没有得到过官方认可,我也持怀疑态度。在我看来,TOS的目标与它的前身Tita一样,就是移动操作系统。
Tita是腾讯开发的首款第三方手机ROM,不过后来市场反馈不好就被关停了。TOS诞生之初就打出了“我有无限可能”的Slogan,这就是腾讯的野心,TOS要连接一切设备。这一点从腾讯配给的资源也能看出来,TOS隶属腾讯MIG事业群的智能产品平台部,当时整个部门超过200人,发布会也是在当年的GMIC大会由腾讯COO任宇昕主持,规格不可谓不高。
第三方ROM市场当年也是一个风口,算上云ROM、云OS,BAT当时全部进入这个领域,还有盛大、小米、360等公司。但今天,似乎只有阿里云OS还是以纯第三方ROM存在,不过据说发展也不是很理想。其他如百度、盛大早已宣布退出,留下的小米、360都是拥有硬件业务的互联网公司。
第三方ROM为何被认为是风口?
不久前微信和闹出一场“不愉快”。苹果宣布,存在微信之上的打赏行为属于应用内购买,必须向苹果缴纳30%分成,随后微信关闭了iOS版的打赏功能。
虽然苹果强制分成的行为存在争议,网民也大多都站在微信这一边,但强大如微信依旧不能与苹果硬碰硬,最后只能乖乖关闭打赏功能。为什么呢?因为微信始终要跑在iOS操作系统上。这就是所谓的互联网公司被Android和iOS系统所“绑架”。
换句话说,Android和iOS相当于和苹果各开了一家超市,互联网公司们想要上架商品(App),就必须交服务费(分成)。比如在苹果Appstore里,开发者必须向苹果贡献30%分成。
由于谷歌在中国市场的某些原因,基于Android架构的第三方ROM看到了机会,希望能够复刻Android模式在中国开几家超市,让互联网公司都来交“服务费”。
起初无论创业公司还是BAT,都认为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案。甚至当年腾讯还收购了几家刷机网站,百度重金收购91无线,阿里云OS与谷歌硬碰硬。
后来为什么不行了呢?抛开第三方ROM的稳定性不谈,移动互联网入口轮当时已经甚嚣尘上,聪明的手机厂商不愿意沦为管道工具,都开始做自己的第三方ROM,今天我们熟悉的手机品牌OPPO、vivo、华为、联想、小米都有自己的ROM,并且越到后来厂商对刷机的管理越来越严,甚至直接封死了刷机渠道,不允许刷其他ROM,否则不予保修。
一开始,第三方ROM还能找一些没有能力做操作系统的小厂商合作,比如360当年没做手机时就曾与海尔合作推出过“特供机”。但后来事实证明,小厂商的问题层出不穷,最主要的是出货量极其少。最终第三方ROM相继宣布关停,不止是中国市场,国际上最著名的第三方ROM团队CyanogenMod也早在2013年就散伙了,去年年底产品正式结束运营。
归根结底,第三方ROM的失败是因为没有“主动权”,“主动权”在硬件厂商手里握着。不过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这件事情,如果腾讯当年在TOS上大获成功,还会有今天的微信么?
这是一个假设,第三方ROM的溃败某种意义上讲加速了超级App的诞生,在操控系统之上再建一个以App为存在形式的“操作系统”,是后ROM时代移动互联网的显著特征,这也是为何今天苹果会“封杀”微信的原因。
微信与苹果的控制权之争
微信今天在中国已经囊括超9亿用户,庞大的用户群体构成了规模可观的数字经济。苹果希望能从中获取一部分收益,所以开始向微信征收“苹果税”。
所谓苹果税,即苹果对于iOS应用软件,以及软件中产生的消费购买、用户打赏进行抽成而形成的收入,行业俗称为“苹果税”。苹果的抽成并不是近日才有的,自从APPStore上线伊始,苹果就向开发者收取30%的平台服务费。
事实上,苹果的这一举动让不少中国果粉纷纷站队微信,并表示为此未来或将放弃苹果手机。但是,在苹果不惜失去中国果粉也要“怼”微信等应用的背后,实际上苹果税已经成为该公司一个重要财源,据美国科技新闻网站Softpedia引述市场研究公司SensorTower的数据称,今年上半年,苹果税总计为49亿美元。
已是庞然大物的微信被苹果盯上,或许不仅仅是因为“苹果税”。如果回到超级App的范畴你会发现,微信已经成为一个准操作系统。它有自己的推荐机制和支付手段,微信的应用分发、小程序、公众号都在威胁着苹果的软件生态。
苹果是一家软硬一体的公司,硬件和软件都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微信的威胁对苹果来说很明显,早在微信推出小程序之前,业内就有类似的讨论,如果小程序是一个类应用商店的东西,那么首先站出来反对的就会是苹果。
当然,微信小程序没有做成应用商店,可能也有忌惮苹果的含义在其中。但微信并不是只跑在苹果手机上,还有数量众多的Android手机,它们都在使用基于Android架构的第三方ROM。可怕的是,这些厂商如今也在与微信发生着某种竞争。
手机厂商与微信的流量之争
如果说当年腾讯推出TOS是希望所有的流量都跑在TOS上,那么这个设想今天也间接实现了。微信已经毫无疑问的接管了用户的大部分流量,手机厂商在软件层面的控制权远没有微信大。
这也是为何苹果今天忌惮微信甚至封杀微信的原因。国内的手机厂商正呈现巨头化发展趋势,有了苹果的案例在前,谁都想将软件和硬件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而此时微信的存在仿佛一座大山,难以逾越。
事实上,不是微信夺走了移动互联网流量,是产业发展到一定地步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结果,没有微信还会有其他产品成为超级App。早些年移动浏览器厂商鼓吹的H5应用,不也是希望将移动浏览器塑造成一个App形式的OS么?
互联网公司希望用户可以在一个App上完成所有动作,或者尽可能多的留在App里,这就会对手机厂商产生威胁。
这几年的国产手机品牌不约而同的都在系统上发力,发力什么呢?手机厂商希望从底层入手将流量掌握在自己手里,让用户的流量跑在OS上,而不是微信或者其他App上。有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几乎所有的OS都在做黄页,在手机系统的主屏上做一个信息集中展示的黄页,比如日程安排、卡券信息等,做黄页的目的就是要用户脱离App,直接在OS上跑流量。
你可以说手机厂商这是在与微信竞争,也可以说是与所有超级App竞争。
本月初,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接到一起民事诉讼案件,腾讯起诉OPPO恶意竞争。为什么呢?源于OPPO希望用户能在自己的应用商店内下载应用,而不是在腾讯手机管家上。腾讯表述,OPPO使用了一些比较有倾向性的手段引导用户,构成不正当竞争。
事实上,不止是OPPO,vivo、华为、小米都有过类似的情况,手机厂商逐渐在收回移动互联网的控制权,第一步就先从应用分发入手。OPPO可能表现的比较隐晦,华为反而更直接,半年前华为就已经全线下架腾讯的所有游戏产品。
今天的微信让我想起来火狐早些年尝试的Firefox OS,一款采用Linux 内核以及基于Gecko运行环境的移动操作系统,提供完全基于HTML/JavaScript技术以及其他开放Web应用接口的应用程序。
换句话说,Firefox OS与当年的TOS拥有一样的历史使命。只是火狐不是腾讯,Firefox OS消失了也就消失了。而腾讯失去一个TOS,却拥有了一个庞然大物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