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集团走过第三年,从咿呀学语到开始奔跑。虽然热度没有最初高涨,但依旧有越来越多的医生走出体制加入医生集团创业大军。
最新统计显示,中国目前存在数百家医生集团,从业者过万,已逐渐成为独立业态。同时,医生集团受到各类企业和资本青睐甚至争夺,互联网医疗平台、孵化器、药企、线下医疗机构等都向医生集团抛出橄榄枝。第一方阵者早已筹划上市事宜。
不过直到现在,医生集团业态并未受到国家主管部门扶持,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苗艳青6月24日在第三届中国医生集团大会上指出:“现行政策并没有真正鼓励医生集团发展,所以医生集团实际上只是一个转诊、集中、交流平台,其发展比较缓慢,瓶颈也很大。”
作为一种新业态,医生集团从准入到落地,面临着难以尽数的重重考验,而对一众医生创业者来说,从“体制人”到“市场人”的转身,也是冷暖自知。
医生集团受青睐
国内医生集团第一次广受关注,是2014年张强医生集团的成立,其创始人是著名血管外科专家张强。“我常说,‘医生集团’四个字就是小火苗,点燃了中国医疗行业一颗骚动的心。”张强在《医生集团简史》中提到。
此后,医生集团以每年100多家的速度迅猛增长。但直到去年3月,博德嘉联才获得了中国第一张带有“医生集团”字号的工商执照,这一标志性事件使这个新兴领域掀起小高潮。
公立医院改制是医生集团发展的催化剂。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表示:“医生执业模式共有四种:单独执业、集体执业、半职受雇和全职受雇。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医生开始跳出体制创业。”
去年以来,医生集团呈现爆发式增长,目前全国有大大小小的医生集团数百家,几乎每个月都有新的医生集团宣布成立。
如最近成立的一家名为“磁爱医生&医疗集团”的医生集团,6月份刚完成注册,其创始人邹勇从医7年,原是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主治医师,在谈到创业原因时,他告诉记者:“大家都知道目前国内医生的状况、医生和医院的关系。创业并不是我职业规划的一部分,选择裸辞是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同时能有空闲的时间让自己停下来思考。”“医生集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体制性的制约因素弱化了,例如人事制度改革等。现在中国的医生集团虽有不少,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差得很多。”顾昕解释。
医生集团逐步形成一种新兴业态,这一现象引起了产业上下游的关注。
如孵化器陆续向医生集团敞开怀抱。近日,清华x-lab健康医疗创新中心与中国医生集团生态联盟签约合作,将在人才培养、商业模式探索、市场资源和资金对接方面给予支持。清华x-lab健康医疗创新中心执行主任钟宏表示:“医生集团是一种创新,医生是一个全新的创业群体。”钟宏自身也是互联网医疗的创业者。
线下的医疗机构也希望借助医生集团中的名医打开局面,如手术平台、日间手术室等。定位移动医疗手术平台的名医主刀,尝试搭建手术中心供应给医生集团,并在学术领域摸索面向医生集团的服务。名医主刀创始人苏舒表示:“希望通过互联网,让更多名医品牌更好地在患者心中形成口碑效应。”
从卖药或转型的角度,药企也在探索与医生集团结合路径。全国脑心同治委员会秘书长、步长制药电商部总经理傅巍指出:“药厂与各医疗战线的医生,无论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有密切联系。医生集团中的医生在行医过程中离不开药。”
当然,医生集团的发展肯定少不了资本。刚刚融资超过10亿元的博德嘉联,刷新了医生集团的融资纪录。其创始人之一谢汝石认为:“未来5年内,中国一定会出现医生集团的上市公司。”
商业模式:医生赚钱,集团不赚钱?
对于各路人马抛来的橄榄枝,医生集团当然持欢迎态度,并加速发展。
磁爱医生&医疗集团成立时间虽短,其已与七乐康和都安全达成合作,内容涵盖医生输入、线下诊疗合作等,后续还会接入药品流通。邹勇表示:“磁爱很快完成从医学科普、定制化体检、问诊、手术、院外康复指导、患者宣教及相关业务的一整套健康管理方案。”
但看似红火的医生集团,却也面临着不少困难甚至煎熬。
首先,医生先要过自己这一关,顾昕直言:“医生面临的选择是放弃编制及其附属的身份和福利,医生的职业声望非常重要,例如协会组委是与公立医院结合的,离开后,原来的职位是不是续约就成问题。”
国家卫计委中日友好医院国合办主任田献氢也指出:“进入医生集团需要医生重新树立品牌,以前可能在大医院是‘大拿’,创业后心态需要调整。专家在大医院可能一天几百个病人,但在医生集团门可罗雀。”
正因如此,医生集团的人才招募也是一个难题。
骨卫士医生集团创始人李刚坦言,即使在医生集团中,优秀的医生也是非常匮乏,不一定有钱就可以找来医生。他进一步表示,而比医生更为匮乏的是运营管理人才,招募来运营管理人才后,也不一定用得上,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磨合。
事实上,公立医院的管理者是很难面对市场化的医生集团要求的。
田献氢进一步指出:“如何让这些医生持续为你工作,是不是要分成上、下级医生,形成一个团队。有的集团要建自己的手术中心,还有医生团队、护士,已经赶上一个医院了,那医生集团的定位是什么,都需要深入思考。”
不过,最为严重的考验还是赚不赚钱,即我们常用的那个词:商业模式。
一名不愿具名的老牌医生集团创始人坦言:“成立两年来,我们账面流水是很大,但收入绝大部分给了医生,留给集团的运营资金暂时还不多。其实医生有收入了,集团品牌做起来,接下来就是如何利益分配、共同做大。”
他进一步总结,医生赚钱,集团不赚钱的现状需要打破。
对于商业模式,广东省卫计委原巡视员廖新波指出,现阶段医生集团没有成功的商业模式,大多是通过赚人气进行融资。“做得最好的(集团)即使一天好几千万都维持不了生存,这是需要突破的。”
这一点,资本也给医生集团施加了诸多压力,李刚则坦言:“很多投资者对医生集团投资的那一天起就提出要求,现金流要打平,明年要做到什么水平,诸如此类。”
暂无政策扶持
更让一众医生集团苦恼的,政策对于医生集团的“不闻不问”。
上海市海上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晔指出,目前法律环境下,医生集团作为一个民事实体,可以工商注册,但也限于几个省份。至于医疗执业许可或成为医生的执业注册或备案点,还未突破。
这意味着,医生集团中的医生只能注册或备案于其他合作医院,医生集团的收费也因此受限于合作医院,这极大增加了医生集团的运营难度。
华医心诚战略合作部总监吴镝表示:“华医心诚的大专家们都有一些情怀,当初成立的目的主要是想帮扶县医院,但现在只是做些培训、远程教育、查房的工作,真正到诊疗环节时问题很多,逼着我们开始帮扶私立医院了。”
由于医生集团的核心资产大多只有医生,但医生需要在医疗机构中执业,从公立医院中跳出来的医生又反过头来继续依赖这些机构。
“多点执业跟自由执业还不同,多点执业是放开的,自由执业是只要有医生执业许可证就可以在任何场所行医,”刘晔进一步表示,“医生集团大部分没有实体,拿不到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能直接从事医疗服务。”
“国家对自由执业的考虑比较多,这也意味着医生集团的发展会有曲折。”田献氢发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专门提到了医生自由执业,这是国家级文件中首次出现自由执业,但在此后2016年12月出台的《“十三五”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规划》里,“自由执业”内容换成了“人力资源评价和利用”。
执业的困扰,进而延伸出医保支付打通难题。
顾昕表示,价格体制改革之后,民营医院可以自主定价了,医生集团才能兴起。但收费标准较高,对于很多自费的老百姓存在困难。
邹勇向记者坦言:“目前定价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这涉及到患者的支付能力、支付意愿还有目前政府物价局。我们对接医保目前很难突破。”
“理论上医生集团可能成为国家社会保险的定点机构,但没有提上医保政策议程。按规定只有医疗机构才能成为定点。”顾昕补充。
商业保险与医生集团的合作模式则有待探索。自去年专业健康险公司牌照申请开放以来,国内共计50多家企业向保监会递交申请牌照。
但商业健康险市场处于起步期。顾昕指出:“商业健康险现在做大病再保险、补充医疗、第三方经办模式,需求不振、老百姓认知度不足,对团险没有政策支持,供给也不足,就是没啥可买的。”
大财团的涌入,则使得幼儿期的医生集团面临竞争风险,包括益佰制药、国药控股、金域检验等都相继自建医生集团。“他们任何一方面的实力可能都要强于我们,整合竞争的威胁非常大。”李刚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