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滴滴出行宣布将收购优步中国在中国大陆的全部资产,包括品牌、业务、数据等。同时,优步中国将成为滴滴最大股东,持合并后公司20%股权。
滴滴收购优步中国,会造成“垄断”吗?对此网络上出现了各种观点的交锋,让滴滴、优步中国陷入“垄断门”。记者梳理发现,自2014年网约车现身中国市场开始,关于滴滴、优步等网约车的舆论,就始终如过山车般跌宕起伏。
有专家认为,网约车舆情危机不断,根源在于如专车安全、监管、路权等涉及公众利益的痛点一直存在,为舆情滋长提供了土壤。
●南方日报记者 王剑强 实习生 王满玉
超六成网友担心提价
“网约车合法”的消息发布后数日,中国网约车市场的两大龙头——滴滴和优步中国就宣布合并。截至7日12时,滴滴优步中国“联姻”的相关新闻达到了59万余篇,相关信息达9000余条。
“中青舆情监测室”日前一份调查数据显示,超六成网友担心滴滴和优步中国合并会引起乘车价格上涨,呼吁政府相关部门加强监管,避免网约车行业形成寡头垄断。网友“@孤傲之鹰50026650”表示,滴滴和优步中国可以让乘客选择用哪种方式出行,现在合并一起,乘客也没优惠,司机也没优惠,“我想网约车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受乘客热捧了”。
该调查数据同时显示,超过一成网友“吐槽”自己乘坐滴滴、优步时的不愉快经历。还有少数网友重视合并后滴滴、优步的服务质量会否提升,关心以后打车会不会更容易等问题。
而在网友之外,各方表态亦使此次舆情事件日益错综复杂。
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2日表示,商务部目前尚未收到滴滴和优步中国相关交易的经营者集中申报。按反垄断法和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未申报的不得实施兼并。沈丹阳称,去年滴滴和快的合并时也未进行经营者集中申报。
针对网友关于提价的担忧,滴滴方面回应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针对乘客的红包补贴和司机的奖励将继续发放。同时滴滴方面认为,此次并购对目前网约车的市场价格很难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中国市场有近8亿城市人口,滴滴的渗透率仅为1%左右,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滴滴承诺“优惠不会终止”,但多家媒体在近日展开市场调查显示,两家巨头合并之后,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城市的滴滴、优步等网约车价格均有不同幅度的上升,涨幅约在20%—30%。相关报道的传播,进一步激发了网友关于“合并—垄断—提价”的担忧。
网约车遭遇舆论“三重门”
自2014年,滴滴、优步等网约车的兴起,为市民出行提供了新的选择,但相关争议始终不断,为何网约车总在“挨骂”?
仅近三个月,除“垄断门”外,涉及网约车的负面舆情事件,较大的就有两起:5月2日晚,深圳一名24岁的女教师搭乘滴滴顺风车回校,在途中遭司机劫杀;7月12日,广州一名大学女生因给滴滴司机“差评”遭报复,个人电话、头像等信息被挂黄色网站……
“劫杀门”“报复门”“垄断门”……数月之内,网约车遭遇舆论“三重门”。有评论者指出,透视网约车舆论危机事件频发现象的背后,可以看到沮丧的出租车车主、承担着潜在风险的乘客、口风谨慎的交通部门、汹汹而至的竞争对手……各方力量均成为压力源,引发了一次次舆情事件。
“网约车面临众多的舆情压力源,使这幅舆情棋谱日益复杂化。”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舆情研究所副所长唐远清认为,网约车的舆情压力源头涵盖了竞争对手、从业者、监管部门、媒体等,也因而拥有极为复杂的舆论生态。
有网友将网约车连遭舆情困境称为“墙倒众人推”,认为接二连三出现负面舆情的背后,是连锁触发效应在作祟。
对此种观点,唐远清予以否定,他认为,网约车作为新近崛起于中国市场的“新事物”,必然会对原有的城市出行格局造成冲击,因而,其所面临的舆情压力源不断分化、日趋多元,各处压力源都在戳动网约车的舆情痛点,“才会形成连锁反应的表象。”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师曾志认为,数年来网约车自身所固有的舆情症结始终存在,如网约车安全、监管、路权等涉及公众利益的痛点一直存在,并长期成为公众讨论的话题,为舆情滋长提供了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