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中外专家畅谈产学研深度融合,诺奖获得者乔治·斯穆特:“可穿戴设备必将改变人们的生活”

游客 2017-06-23 10:17:21    201318 次浏览

“在未来,医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更好判断患者的风险,人们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反馈信息,为自己的健康状况负责。”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乔治·斯穆特(George Smoot)在中国科交会高等学校技术转移国际高峰论坛上说道。

22日下午,位于会展中心三楼4号馆主会场里,座无虚席,9名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产学研共赢发展侃侃而谈,从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前景,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再到利用科技解决中小企业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问题,专家的发言囊括产学研多个领域的内容,对相关工作的开展深具启示意义。

谈创新用可穿戴设备协助手术为健康提供更多方案

说起可穿戴设备,你能想起什么?运动手环、手表还是谷歌眼镜?《生活大爆炸》中谢耳朵的偶像,乔治·斯穆特想到的是用可穿戴设备协助医生开展手术。

作为美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宇宙学家,乔治·斯穆特的演讲题目颇有些“跨界”的意味——《可穿戴技术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可穿戴设备是否会改变人们的生活?结论是肯定的。”他表示,通过VR眼镜等可穿戴设备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做手术,实际上这已经实现了,这是对人的能力的增强,使得人在智力和体力上都更专注。在未来,医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更好判断患者的风险,人们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反馈信息,为自己的健康状况负责。

同样是谈论新技术对健康医疗的影响,英国阿斯顿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院院长、英国皇家医学院院士阿斯夫·阿梅德(Prof·Asif Ahmed)更强调创新的重要性。“1/15的怀孕结果是悲剧,有各种疾病的产妇很容易因为心血管等死亡,目前还很难提前检测,也缺乏有效药物。从伦敦飞到北京这段旅程中,全球可能就有数百人死于各种并发症。”阿斯夫·阿梅德说,在医疗领域,并不总是有几个方案可供选择,他所在的医学院努力让学生在多个方面得到发展,首要一点就是有创新精神,“学生可以开发新的医疗方案,毕业后不仅是医生,而且可以做医疗事业的管理者,为此,学校为学生在心血管疾病等多个方面提供非常好的培训。”

谈平台清华实施“基石”“星聚”建立全球孵化体系

清华控股2016年销售收入956亿元,资产规模3500亿元,包括同方股份、紫光集团等4个骨干企业、7个专业化公司、2个成果转化和创新孵化平台,14个直接或间接控股的国内外上市公司。

这是清华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助理王飙亮出的成绩单。他说,清华产业的历史就是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历史。清华大学产业的优质资产都来自科研成果的转化。

目前,清华控股拥有全球最大的大学科技园,并在全国运营70个科技园。展望未来5年,王飙表示,将实施“基石计划”,在高科技领域实现全球范围从追赶到引领,用150亿元基金、1500亿元研发资金,促进50项重大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同时实施“星聚计划”,建立200亿元规模的创业孵化母基金,连接1000个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与100家企业和机构合作,建立分布全球的孵化体系。

南京理工大学科研院副院长王小绪介绍了该大学成立技术转移公司,成立专利超市,对专利成果加工,给专利“贴上标签”,让投资人更便于理解的经验。“单个专利是孤岛,应该将它与更多专利进行结构分析,从多方面对高校专利进行标引。”他表示,该平台目前已经覆盖100多个标签,成果转移和运营都会变得简单。

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吴业春则介绍华南理工全方位对准全国和广东产业发展需要促进创新转化的情况,该校搭建23个国家级平台,并筹建广州国际校区,获得国家科技奖20项。“学校的50%研发技术得到转化,其中七成在广东得到应用。”西北大学副校长常江以西北大学与延长集团合作为例说明双方合作引进高端人才落户,通过创新成果收益分配制度,实现了“企业进校园,成果出校园。”

谈转化苏格兰设立科研中介1000欧元解小企业难题

“政府设立科研中介,企业提出需求,中介对接学校,面向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只需要支付1000到5000欧元就可以解决难题。”英国赫瑞瓦特大学能源、地球科学、基础设施和社会学院副院长皮特·莫里斯(Peter Morris)教授表示,做研究是大学的事情,研究可以促进创新,苏格兰的高校一直在做创新上的努力,与产业界有很多合作可以分享。

皮特·莫里斯介绍,苏格兰通过政府设立成像感应器、电子保健、生物科技研究等八大创新中心,与大学一起为企业提供创新服务。他还特别介绍了苏格兰版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所有苏格兰大学生都能参赛,促进有前景的项目和产品产业化,获胜者可以获得融资和法律支持以成立公司。

创新不仅可以解决企业难题,还可以促进区域发展。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书记、大理研究院院长单爱党,作为论坛上唯一以“扶贫”为题的演讲者,讲述了上海交大与云南大理合作,用创新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效。“我们与云南大理合作成立研究院,聚焦于教育、科技等方面,成立的6个研究中心每个都以上海交大一个学院作为支撑。”他坦承,上海与云南相隔千里,大学的部分研究成果与边疆情况有差异,寻找适用的技术很关键。经过3年运转,研究院在民族医药方面取得进展,他介绍,对熊胆的肝功能修复作用进行研究和优化,对原生药材和植物进行功能性研究,都支撑了当地企业研发,很多环保技术也应用在大理环保治理中,并推广到云南省其它地方。

对于跨越产学研鸿沟,中国高校创投研究院秘书长、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陆川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资本与技术的交易欲望很强,但通过成果交易实现转化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高校看成果更多关注技术,资本更关注市场前景,解决办法是需要新型科研成果转化机构发挥高端人才经纪人的作用,将“技术成果集群 人才团队”打包合作,从而将技术“种子”变成产业“青苗”。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