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电报道,陷入众多困境且首席执行官已宣布休假的网约车龙头 Uber 再度遭受重创。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这家公司在美国本土的市场份额正在不断被竞争对手 Lyft 蚕食。
根据市场调研公司 Second Measure 最新的统计,Uber 今年 5 月在美国网约车市场的份额已降至 77%,低于今年 1 月的 84%。与此同时,Lyft 的份额则上升至 23%。
Uber 的全球营收仍在增长。该公司第一季度的营收激增至 34 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两倍。但是在美国本土市场,Uber 的增长率却开始放缓。过去一段时间的危机让 Uber 高层处于混乱状态,投资者已开始对这家公司的前景感到担忧。
网约车业务主要依赖于网络效应,更多的乘客和专车司机能够构成更有效的系统。鉴于此,无论身处哪个市场,市场份额越高就越有优势。消息人士透露,Uber 在上周曾举行会议,试图通过新成长项目来安抚投资人。作为全球估值最高的初创公司,Uber 目前的估值已达到 625 亿美元之巨。
风投公司 Manhattan Venture Partners 调研主管桑托什·拉奥(Santosh Rao)表示,“投资人当前担心 Uber 在某种程度上会自毁。考虑到这家公司的估值如此之高,其定价一定是完美的。”
Uber 今年以来面临的一系列丑闻,如“性骚扰门”、盗窃 Alphabet 旗下无人驾驶汽车子公司 Waymo 的 1.4 万份机密技术文档、非法获取强奸案受害者医疗记录、使用软件躲避政府监管人员调查、首席执行官对专车司机爆粗口等等,不仅严重损坏了这家公司的声誉,也导致其正面临着高管离职潮。Uber 首席执行官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在上周二举行的员工大会中表示,他计划进行休假,且未透露重返公司时间。在卡兰尼克休假期间,陷入一系列丑闻的 Uber 将由一个 14 名高管组成的管理委员会负责运营。
根据 Second Measure 提供的数据,截至今年 5 月底,Uber 在美国市场的年增长率已降至 40%,低于上年同期的 55%。Uber 在美国市场份额的下滑,始于今年 1 月底在美国市场掀起的“删除 Uber 运动”(#DeleteUber)。今年 1 月,社交媒体上掀起针对 Uber 的批评热潮,最终变成“删除 Uber 运动”。批评者呼吁 Uber 用户删除账号,原因是民众在旧金山国际机场对特朗普的移民新政进行抗议,而 Uber 却借机提价大捞一笔;此外,Uber 还频频向美国新总统特朗普示好,引发了人们的愤怒。卡兰尼克随后召开全员会议,称自己反对特朗普的移民法案,随后又宣布退出特朗普的经济顾问委员会。“删除 Uber 运动”给 Uber 在纽约、波士顿、旧金山等城市的业务构成重大影响。
与此同时,在 4 月份完成 6 亿美元融资的 Lyft,计划在今年把业务扩展到美国 150 座新城市。美国用户对 Uber 的抵触情绪,也让 Lyft 看到了业务和市场份额的稳步攀升。不过与 Uber 相比,Lyft 的业务依然是小巫见大巫。Lyft 去年的营收为 7.08 亿美元,仅仅是 Uber 的十分之一左右。不过自“删除 Uber 运动”之后,Lyft 的市场份额一直处于上升之中。
对于 Second Measure 的统计数据,Lyft 发言人称该数据低估了该公司总预订量的增长。Lyft 此前曾表示,今年 4 月公司的网约车预订量增加了 135%。根据数据顾问公司 System2 创始人 Matei Zatreanu 的预测,Lyft 今年前 4 个月的毛乘车收入为 11 亿美元;Uber 同期的毛乘车收入约为 45 亿美元。
Second Measure 的数据还显示,Lyft 目前在公司总部所在地旧金山的表现非常出彩,该公司目前已占据该城市网约车市场约 40% 的份额。Uber 的总部同样位于旧金山。截至目前,Uber 方面对此报道未予置评。
根据顾问公司 cg42 进行的消费者调查显示,Uber 的内部动荡已对这家公司构成影响。在受调查的消费者当中,四分之一对 Uber 持负面观点,大约4% 的受调查更是已停用了 Uber 服务。cg42 经理合伙人史蒂芬-贝克(Stephen Beck)指出,网约车公司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是用户转换服务相对容易。“网约车服务并未锁定消费者,各个服务之间也没有太大的差别,”他说。
由于面临诸多的困境,这也让卡兰尼克创办的 Uber 在今年进行首次公开招股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至少从短期来看,Uber 已无上市的可能。“如果 Uber 进入资本市场,出于战略和企业文化原因的考虑,投资人可能会需要对董事会有更多的控制权。但是在这一问题上,卡兰尼克本人不太愿意做出让步,”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埃文-罗利(Evan Rawley)就此表示。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制约 Uber 上市的最大障碍,是这家公司的现金消耗率过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