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技术和专业信息咨询或有值得借鉴参考之处,也能在某些方面提供更高效的服务。但必须认识到,辅助报考服务市场建设仍然称不上健全,缺乏实际效果的坚实检验,也缺乏权威的评判衡量标准,尚不足以成为消费者过度依赖的选择。
如何填报志愿,选一所心仪的学校、一个合适的专业,成了不少学生和家长近日忙碌的大事儿。相比传统手翻指南、肉眼对比的“土法炼钢”,“互联网+”大数据为填报志愿提供了新路径。然而,市场上既有免费查询,也有动辄上万元的“一对一”专家辅导,让人眼花缭乱。
高考填报志愿在即,在这样一个事关未来就学、就业乃至影响整个人生规划的关键节点,面对错综复杂的学校与专业信息,如何在较短时间内,为自己选择一个合适条件又贴近心意的专业与学校,显然是一门复杂而又精细的学问。
事实上,多年来辅助报考的专业咨询服务俨然已成暴利行业,一对一辅导便宜的1万多,贵的高达数万元,价格不菲却生意兴隆。除面对面的辅导班和一对一咨询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报考辅助软件以及手机app等陆续出现,整一个报考辅助市场的选择日益丰富,同时也显得日益杂乱,丰富的产品服务中自然也不乏货不对板质量欠佳的产品,可能对消费者权益造成侵害,事关报考,花钱事小,被错误咨询信息误导,影响前程事大。
不可否认,填报志愿已经成为一种技术活,涉及对信息的全面掌握,对自身的精准评估且需要一锤定音的决断能力。掌握高校的录取人数、专业设置、历年分数线等情况,根据自身的目标学校、理想专业、个人成绩等对号入座选择,就能在即有的分数情况下挑选到最理想的大学和专业,并保证录取,实现最理想的录取效果。考得好之后还要报得好,否则完全有可能考得高分却白忙一场。
学生和家长固然应当提前有所准备,为填报志愿做一些必要的功课,但很难指望所有学生和家长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使用报考辅助服务当然可以成为一种参考选择。通常情况下,专业研究填报志愿相关信息并提供定制方案的人或技术手段,完全可能比学生和家长临阵磨刀自行研究填报志愿各种门道的效果更好。对报考辅助服务、软件、手机app的存在没有一味排斥的必要,但作为一种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产品,辅助报考的手机app虽然是新生事物,却没有理由超脱于商业法规监管范围之外,其运营必须遵循相关规则。
当前一些辅助报考的手机app存在一定问题,如定价缺乏一定标准、用户体验参差不齐、一对一指导的所谓“专家”可能滥竽充数或货不对板等。这些问题不免导致最后提供的信息或方案对学生和家长产生误导。互联网时代,有网络平台对招生信息、学校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对学生提供查询和志愿填报有个基本参考,这本身没有问题。但应当要求服务机构本身具有专业性,所使用的数据要足够客观、真实、准确,推荐志愿过程中也要符合当地录取资格。但因目前该行业门槛较低,有些并不专业的机构看中这一商机便迅速投入其中,这让整个市场处于一种鱼龙混杂的状态。构建规范的市场秩序,淘汰劣品,这应成为有关部门关注的重点。
新的技术和专业信息咨询可能有值得借鉴参考之处,也能在某些方面提供更高效的服务。但必须认识到,辅助报考服务市场建设仍然称不上健全,缺乏实际效果的坚实检验,也缺乏权威的评判衡量标准,尚不足以成为消费者过度依赖的选择。就报考志愿而言,学生和家长仍应做好必要的功课,切忌盲信盲从。毕竟把自己的前途规划交到一个软件或者某些专家手里听任其指点江山,本身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