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阿里巴巴参战 “618”购物节势逼双十一

游客 2017-06-19 09:55:40    201189 次浏览

随着京东开展的“618年中购物节”走入第七个年头,“618”已经继“双十一”之后,成为另一个被消费者熟知、被各商家争夺的重要“人造节日”。从一开始只有京东平台的年中大促销,到如今越来越多的电商和商家加入的“狂欢”,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18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从一定意义上说,今年的“618”年中大促,不仅是阿里和京东今年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同时也是中国“新零售”的第一场正式大考。

线上线下参与度空前

如果说“双十一”更像是一场24小时内结束战斗的“闪电战”,那么今年“618”则是一场持续一个月的持久战。本月1日,京东宣布“618全民年中消费节”启动,天猫也启动了“618理想生活狂欢节”与京东对垒。《环球时报》记者18日从京东方面获得的数据显示,从6月1日至18日15点,京东商城累计下单金额已超1100亿元人民币。阿里方面18日则未发布整体销售数据,向《环球时报》记者提供的资料中仅称,18日前10分钟,天猫服饰成交突破10亿元,快消行业开场后半小时内同比增长378%,其中天猫超市同比增长高达13倍。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18日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称,今年“618”的参与范围前所未有。由于“618”是京东首创的,因此往年“618”活动中,京东和与京东市场定位接近的电商与实体店参与程度比较高。而今年“618”期间,阿里旗下的天猫和淘宝也都开展了大规模促销,也有很多线下实体店参与其中。此外,天猫平台在今年“618”的促销力度甚至比“双十一”还要高。这些特点使得今年“618”真正成为一个线上线下都参与进来的重要人造节日。

“618”为何成诱人蛋糕?

从京东一家首创,到现在天猫、1号店、唯品会等各家追捧,“618”已经成为电商平台竞争的重要战场。曹磊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称,电商平台的一个特点就是“有节蹭节、没节造节”,各家都喜欢跟风。此前都跟风“双十一”,现在随着京东体量的增长,大家也开始跟风“618”,希望搭上热点的顺风车,能从中分一杯羹。此外,曹磊表示,年初春节后,缺少一个大的消费节点,“618”正是占据了这一时机。

赵萍则认为,“618”引得多方卷入的深层原因在于电商综合化的特点越来越明显。此前京东在消费者心中更多的是卖家电和数码产品的,随着京东开始发力农村电商、生鲜电商和大规模增加百货类商品,开始逐渐转变为综合电商。

赵萍表示,京东转型伴随着与以阿里为首的竞争对手的商业模式越来越相似,带来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以阿里为首的平台电商也必须正视京东创造的“618”,希望自己的市场份额不会在“618”中被竞争对手抢走。

人造节日认知度渐高

相比天猫在去年“双十一”创造的24小时1207亿元人民币的销售纪录,京东在“618”期间的销售规模被业界普遍认为还有差距。曹磊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称,“618”与“双十一”的差距,既有领头羊影响力的因素,也有节日时间沉淀的因素。从时间选择上看,“双十一”比“618”更好,因为11月正值秋冬季转换,正是购买服饰这一高单价品类的时机,消费者也可以为之后的春节提前囤货。不过,曹磊也认为,“618”大促势头发展快,加上今年天猫主动参与,势头渐逼“双十一”,大有成为中国第二大购物节的趋势。

赵萍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两个“人造节”销售额的差距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在于消费者对于人造节日的认同度。“双十一”源于2009年阿里的促销活动,2012年开始被消费者广泛接受,其间经历了若干年才深入人心。“618”此前的影响力相对有限,通过今年大规模的推广,消费者对“618”的认知度会越来越高。“今年‘618’是一个实际性的突破,会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知到这个节日。” 赵萍认为,从长远来看,京东与阿里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未来“双十一”和“618”孰胜孰负还无法判断。

越来越多的节日让电商平台面临着更残酷的竞争环境。赵萍对《环球时报》表示,节日越来越多,对于电商能力的要求就越来越强,可能随时要和竞争对手比拼价格,而基于有竞争力的价格还需要比较强的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营销能力等。“‘造节’看起来红红火火,背后却是惨烈的竞争,最后就是‘快鱼吃慢鱼’,优胜劣汰是必然结果”。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