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摩拜、小蓝、小鸣、优拜、小白……
酷奇绿色原谅版、土豪黄金版……
近两年各种共享单车品牌都削尖了脑袋似的想进入市场,拼命地往路上投放新车。但慢慢地,一个新问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被损坏的共享单车,堆放着无人处理。
我们先来看三组数据:
- 摩拜、ofo 两家巨头在 2017 年的投放量加起来将接近 2000 万辆,产能预计可以达到 3000 万辆,将超过往年的全国内需总量。——腾讯科技统计
- ofo 用户和摩拜单车用户上报车辆故障的比例分别为 39.3% 和 26.2%。——企鹅智酷统计
- 修车师傅朝九晚六,如果专修补胎等小故障,每天可以修 50 辆左右;如果车身、轴承等受损,工作量则会锐减到一半以下,也就是二三十辆。——法制晚报记者采访
虽然这些统计数据和实际情况可能略有偏差,但大体上不会差太远。这三组数据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幅输送链的画面:
工厂正源源不断地往路上输送新造出来的单车——其中许多路上的单车被破坏坏,运往维修点——维修师傅从早干到晚,还是修不完,把车留在维修点堆着——第二天回来上班,昨天的车还没修完,今天又送来了新的「伤员」——而此时工厂那边,还在继续生产新的车。
由数据推导出的这幅画面,每天都在各个城市真实上演着。
(图自:中国日报)
这是北京市朝阳区一处共享单车维修点。约 1 公里长的路段,堆放了近万辆的被损坏的共享单车。
实际上,大多数单车都只是锁坏了、轮胎破了等某部件小问题。看起来比较合理的方式似乎应该是厂商应该先不继续生产新车,而转头把这些被损单车都维修好放回市场。
然而对厂商来说,只有源源不断地烧钱、造车、投放新车,才能为企业带来正向流量,以及市场规模的扩大——「看呐,我们可能耐,一直在生产创新前进,看路上也是我们家的车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请一大群维修师傅的人工成本,已经赶得上造新车的成本了,非常不划算。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便造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形: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这样一来,我们便不得不去思考这个先前一直被忽略的问题了:修不了或者没人修的那些车,该怎么处理?
(图自:中国日报)
这么长期占用着土地资源空间,也不是个事儿,而且这种「堆放杂物」现象对市容造成的影响,有关部门必然不会坐视不理。
所以共享单车厂商只有两条路可选:投入更多的维修成本去尽力维修现有车辆,或者直接打包废品回收。
鉴于前文中的庞大数据,我对厂商是否能承担起如此高昂的维修成本保持怀疑。另一方面,许多旧车型(如摩拜一代,小黄车旧密码锁版)终究会被淘汰,厂商不会把有限的维修成本花在这些已过时的车型上。那么最后,大量共享单车被作为废品回收便是必然发生的事情了。
不同单车的构造不同,但大体上基本都由 20 多个部件组成。其中坐垫、轮胎、电子锁等部件的主要组成成分为橡胶、塑料,回收价值不大。而回收价值较高的主车架,实际价格也才不到 1 元/kg。
(最新废铁价格)
这也许就是它们的归宿了,希望能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建议。
题图来自: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