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相互保险牌照稀缺 “拿牌”并非网络互助唯一出路

游客 2017-06-13 02:44:12    201221 次浏览

每经记者 涂颖浩 每经编辑 姚祥云

首批相互保险牌照花落三家,对于这一新兴行业而言,摘得一块牌照意味着能获得更好的公信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虽然不少网络互助组织此前积极申请相互保险牌照,但也面临着现实的无奈。继首批获准试点开展的三家相互保险社之后,监管层将视其运营情况安排后期的牌照审批工作,而“网络互助牌照”更是遥遥无期。

一网络互助内部人士表示,申请牌照不应该是网络互助唯一的出路。

 机构预测市场空间可达万亿

相互保险目前仍按照“成熟一家,批准一家”的原则审批牌照。除了三家“正规军”,与相互保险在模式上极为接近的网络互助,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面临无牌的尴尬,如e互助、壁虎保险等。这类组织的运营模式是,用户注册成为会员后,无需缴纳费用或只缴纳较少的、象征性的会费,当会员患有特定的疾病并确认后,由其他成员众筹不超过一定额度的资金救助。

面对机构预测可达万亿的市场空间,首批为数不多的相互保险牌照“含金量”突显。

包括一些网络互助平台在内,去年一度有超过30家相互保险组织在排队申请相互保险牌照。不过,通过网络互助来获得相互保险牌照是否可行还不得而知。

面对现实的无奈,一网络互助内部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我认为离政策放开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最重要的还是要把网络互助模式继续深化探索,提高对社会的正能量影响力,才能获得更好的口碑,也许能争取更好的监管层重视与品牌好感。”

  与网络互助本质不同

一康爱公社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网络互助产品的本质是社会信用契约,具有民事能力的人自愿按准则履行相同义务,同时也享受平等的权利。这是它和相互保险之间最本质的区别。

“相互保险则是国际认可的主流保险产品。国内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任何相互保险产品都必须获得保监会的审批许可。但网络互助则不同,正如保监会再三强调的那样,网络互助不属于保险产品的范畴,不得越过政策的红线。”上述人士还进一步表示,“不排除很多网络互助平台发起目的并不如公示的那么‘单纯’,意在以此为跳板,最终申请相互保险牌照,很多平台也不讳言。”

此外,在商业性质上,网络互助模式更体现“为非营利性质”,而相互保险是典型的商业行为。在互助方式上,网络互助是在事件发生后会员基于契约集体为受助者募集医疗费用;而相互保险则是投保人先付费购买相关保险产品,一旦出现疾病或意外,险企按保单对投保人进行理赔。

在定价机制上二者也不一样,上述人士称,“相互保险是基于保险精算的前付费方式,而网络互助是基于审核和统计上的后付费方式,更加准确。”

值得注意的是,正规的网络互助平台通常都没有资金池。而相互保险正好相反,投保人的保费收入聚集起来形成金额可观的资金池,便于随时进行理赔。

  持久经营需确保合规

“网络互助不是保险,也不是相互保险。即使有幸拿到了相互保险牌照,那就要按照相互保险模式开展业务了,那到时候网络互助模式反而行不通了。”上述康爱公社人士如此表示。

事实上,2016年,网络互助的平台数、用户规模都迎来高速发展,一时间各方资本逐鹿。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年初至今,至少有水滴互助、人人互助、保保集等6家互联网互助保障平台对外宣布获得了百万级到千万级不等的融资,融资总金额达上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截至今年6月5日,成立于2011年的康爱公社,总注册人数128万人,资助人数69人,总筹款金额1071万元。成立于2014年的e互助,注册会员人数176万人,累计互助人数378人,累计互助金额6417万元。

目前,网络互助行业也经历着一轮洗牌,保监会去年多次警示网络互助平台的风险隐患、经营资质等问题。随着去年末保监会下发《关于开展以网络互助计划形式非法从事保险业务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有数据显示,此次整治之后,有高达1/3互助平台轰然倒塌。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