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我国计划2022年建成空间站 向国际开放空间科学载荷实验资源

游客 2017-06-09 08:09:59    201087 次浏览

记者从8日在京进行的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获悉,中国计划2022年建成空间站,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为加强国际合作,也会向国际开放空间科学载荷实验资源。

总体构型是三个舱段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系统工程室主任魏传锋告诉记者,中国的空间站能提供机械、供电、信息、温度控制等多种类型的空间科学实验载荷接口。中国也制定了接口标准规范和国外的实验载荷进入中国空间站必须满足的安全性标准,以及适应中国环境实验条件等要求。

目前,我国已与联合国签署了框架协议,其中包括外国航天员可搭乘中国载人飞船登上中国的空间站等内容。

魏传锋表示,我国空间站科学载荷占空间站的比例,比国际空间站要高。相比单乘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空间站能实现长期有人照料、不间断运行10年以上,空间实验效益很高。

专家介绍,未来,我国空间站将在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流体物理和燃烧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空间环境和空间物理、空间地球科学和应用、空间应用新技术试验等8个研究方向、30多个研究主题上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研究和应用,力争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成果,使我国空间科学取得跨越发展。

据了解,我国空间站总体构型是三个舱段,由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组成,每个舱都是20吨级,整体呈T字构型。核心舱有五个对接口,可以对接一艘货运飞船、两艘载人飞船和两个实验舱,另有一个出舱口供航天员出舱活动。

“瞄准”火星飞向更远深空

在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记者了解到,中国深空探测最新计划中,火星是首选目标。根据规划,中国将在2020年发射首个火星探测器,一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其后实施第二次火星探测任务,并进行火星表面采样返回,开展火星构造、物质成分、火星环境等科学分析与研究。

“之所以将火星列为首选目标,是因为火星是离地球最近,且环境最为相似的类地行星。开展火星探测,可以深化对火星演变的认知,进而回答‘火星是地球的未来?’或‘火星是地球的过去?’等重大科学问题。”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说,基于现有航天能力,探测器飞行8—10个月可到达火星,任务周期较为合适,探测可达性也比较好。

同时,中国人的眼光也并未局限在火星探索上,木星系及其以远的空间也是深空探测的重要对象。“人类已有的探测表明,木星的卫星上具有可能产生生命的条件,蕴含大量原创性重大科学发现的机会。”张荣桥说,由于其距离远、飞行时间长,工程实施还将会带动新能源、长寿命、远距离的测控通讯等深远航天技术的发展。

“中国深空探测本着‘创新、协调、和平、开放’的发展原则,愿与国际同仁广泛开展合作交流,包括科学目标的选择、载荷搭载、测控资源的相互支持、科学数据共享等。”张荣桥说,希望全世界深空探测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们携手推动,让人类进入深空的脚步走得更快、更远。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