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反思施普林格撤稿:国内学者呼吁拉黑“掠夺性期刊”

游客 2017-05-02 09:49:13    200913 次浏览

来源:科技日报

反思施普林格撤稿:国内学者呼吁拉黑“掠夺性期刊”图片来源于网络

4月20日,国际期刊《肿瘤生物学》的老东家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宣布,撤销该期刊发表的107篇论文,这些论文的主要作者均来自中国,连日来其影响持续发酵。在批评论文作者和惹事的第三方中介机构之外,新出现另一种声音:“该杂志就是一份被国际学术界普遍谴责的‘掠夺性期刊’”。

持有此观点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说,并没有人给掠夺性期刊一个明确定义或量化标准。“但首先一点,这种期刊每期发表大量文章。”

“《肿瘤生物学》每月一期,我随机考察了2016年的第1期,它发表了150篇文章,共计1378页。”江晓原说。据了解,在2010—2016的6年间,该期刊共刊登论文5380篇。

江晓原认为,审稿不认真是掠夺性期刊另一个特征。

“在此次撤稿事件中,如果作者涉嫌造假,必须严惩。所在机构的管理责任也不能少。指出期刊的错误,是因为他们构成了造假生态链中的一环,公众应该对此有深入了解。”中国科技大学副研究员袁岚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袁岚峰说,科学期刊在接受投稿时,通常会请投稿人推荐几名审稿人;如有需要,还会提出几名要回避的审稿人。这起事件中,投稿人推荐的审稿人姓名是真实的,信箱却是伪造的,可能是Gmail、163之类。审稿系统给这些信箱发信,收到的审稿意见自然都是赞成发表。

袁岚峰认为,这种作弊手段其实很容易识别。“学术机构人员的信箱一般都是所属机构的专用邮箱,一个专业编辑看到大量以Gmail、163为地址的推荐审稿人,不感到奇怪吗?”

他继续分析道,一般学术期刊不会全都采用投稿人推荐的审稿人,而是从中选择一个,还会从期刊的专家库中再选择一两位专家进行评审。

“如果《肿瘤生物学》的编辑全部采用推荐的审稿人,只能说明他们可能连专家库都没有,或者压根就是在糊弄。”袁岚峰说。

近年来,随着论文发表数量的大幅增加,以及采用开放获取(OA)出版模式期刊的发展,掠夺性期刊的滋长趋势愈演愈烈。“我不能说掠夺性期刊和OA期刊之间有必然的联系,但事实是,一些在线出版的杂志由于没有版面限制,大量刊发论文,同时审稿流程不够科学严谨。”江晓原说。

一份报告显示,一些OA期刊的审稿标准通常是基于内容“合理但没有重要意义”,因此,很多OA期刊的“同行评议”并非传统意义上严格的同行评议。例如,2013年PLoS ONE刊登论文3万余篇,投稿录用率高达69%,而一般情况下,执行严格同行评议学术期刊的投稿录用率大多低于30%。新兴的商业性操作的OA期刊录用率可能更高。

江晓原建议,有关部门有必要组织调查,公布一份国外掠夺性期刊黑名单。今后我国作者在其上发表的论文,不算作学术成果,所付版面费不得在科研经费中报销。

有批评认为《肿瘤生物学》收取了巨额费用,科技日报记者就此向施普林格方面求证。施普林格5月1日表示,相关言论中提到的每篇1500美元的文章处理费,是该期刊由新的出版方管理、改用开放获取形式出版后,在确定论文要发表时收取的。这107篇论文的作者都没有支付文章处理费用,期刊没有以任何形式向上述作者收取任何费用。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