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2016移动支付量猛增143% 150余家无证支付机构被查处

游客 2017-04-27 06:11:10    201183 次浏览

本报记者 王晓 北京报道

央行正在大力整治无证经营支付业务。截至2017年1月,全国范围内摸排确认无证经营支付业务机构239家,查处150余家,其余仍在核查中。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亚洲正成为全球支付行业的引擎。这是凯捷与集团(RBS)联合发布的权威报告《2016年全球支付报告》得出的结论。

4月26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连续第五年发布《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下称《报告》),梳理分析行业发展,“强监管、防风险”成为两大关键词。

《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1251.11亿笔,金额3687.2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64%和6.91%。从全球可比较口径看,上一年非现金支付笔数同比增长47%,是全球平均速度的4倍。

  支付牌照缩减至255家

移动支付领域,商业银行处理移动支付业务257.10亿笔,金额157.55万亿元,同比增长85.82%和45.59%;支付机构共处理业务970.51亿笔,金额51.0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3.47%和132.29%。

尽管商业银行在业务规模上占优,但业务笔数上,支付机构是银行的3倍多。银行和支付机构笔均业务金额分别为6127.97元和525.60元,体现出支付机构小额、分散的业务定位。

经过央行注销、主动申请注销、不予续展以及续展合并等因素,支付牌照从原来的270家缩减至255家,其中互联网支付109家,移动电话支付47家。支付行业分化现象严重,年收入100亿以上的机构2家,10亿-100亿规模9家,1亿-10亿规模46家,100万-1亿规模71家,剩余机构创收能力较弱。行业人士指出,支付机构整合潮仍将继续。

 加大支付领域风险整治

在4月25日的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上,央行相关负责人提示,目前除少数排位比较靠前、口碑较好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实现盈利,其他大部分处于亏损运营状态。支付机构存在巨大资金沉淀,容易被挪用于投资。一旦发现风向不对,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可能携款潜逃。

针对行业发展参差不齐的突出情况,人民银行在2014年尝试构建支付机构风险水平评价指标,由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起草评价指标体系,并邀请部分央行分支行支付结算处和非银支付机构骨干进行讨论修订,在2016年首次开展支付机构分类评级工作。依据客户备付金管理、合规与风险防范、客户权益保护、系统安全性、反洗钱措施、持续发展能力等六项监管指标和企业内部管理等自律管理指标,将支付机构分为A、B、C、D、E的5类11个级别。

评级较高的机构将在确定支付账户功能、交易限额和实名制核验手段方面给予较大支持;评级较低的机构将面临限期整改、监管谈话等措施,甚至面临停办部分或全部业务、注销支付资质等惩罚措施。在2017年初央行备付金存管通知中也明确,将评价结果作为确定支付机构集中缴存比例的依据,给合规性强、评级较高的支付机构提供更大的空间。

2016年,央行加大支付领域风险整治。支付机构过往将备付金账户分散存放,既不利于对备付金进行监测也存在被支付机构挪用的风险。对此,央行建立备付金集中存管机制,规范支付机构跨行清算行为,逐步取消备付金利息。

另一方面,央行大力整治无证经营支付业务。截至2017年1月,全国范围内摸排确认无证经营支付业务机构239家,查处150余家,其余仍在核查中。此外,针对电信网络诈骗,央行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涉案账户紧急止付和快速冻结机制;排查支付业务系统敏感信息和资金安全隐患;并且加强账户实名制,加强个人支付信息安全保护和资金保护长效机制。

“网联”清算平台已于今年3月31日启动试运行,促使支付机构回归支付业务本源。

此外,2016年,个人银行账户改革进一步推进,《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 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 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落实个人账户分类管理制度的通知》等文件陆续出台,初步形成个人账户分类管理的制度框架。改革思路坚持严格落实账户实名制,区分主辅账户功能实现账户分类管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表示,“严监管”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是支付行业的常态。这也是监管在效率与安全的跷跷板下,对当前行业现状做出的选择。此外,支付行业集中度仍在快速提升,对比海外经验,应警惕可能存在的垄断风险。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