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
观点激烈交锋的背后,是社会进步的期待……
随着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加入到共享的行列,图书也成为不少人尝试的对象。
其实,共享图书、共享图书馆出现的时间已经不短,然而大多数尝试者,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并未坚持下来,更没有形成“共享单车”一般的社会潮流,用户不足、投资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影响着共享图书的发展。
世界读书日将近,共享图书的话题,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但对此却意见不一,有人认为共享图书应该大力提倡,也有人认为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其实图书并没有太大的共享价值。
正方
从找熟人借书
到找陌生人借书
李兴国(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但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够方便且廉价地获得书籍,事实上,仍旧有很多人存在借书难、找书难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共享图书还是有必要的。
借书是一个古老的词汇,也是人类从古至今都有的行为,不同在于,过去我们只能找熟人借书,但是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我们有了向陌生人借书的可能。所以共享图书是一件好事,小范围来说,可以在社区里实行,比如我在日本住的时候,大楼的一层有一个专门的屋子,放整栋楼里的住户们不用的旧物,其中就包括很多书籍、杂志、光盘等,放得整整齐齐,我在那里没订杂志,但是一些感兴趣的杂志,基本上都能看到,只不过时间晚一点儿,等别人看完放那儿,我再拿来看,看完以后再放回去。同时,我们时常也能在影视中看到,西方国家往往有旧物共享的机制,旧书拿出来放在社区中一个专门的地方,供大家阅读。
从社区往外辐射,更大的范围内都可以做到共享,以我们而言,因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一线城市的家庭里,儿童的书籍往往很多,但孩子长大了不看这些书了,捐给图书馆人家又不要,捐给慈善机构,人家也不要旧书,因为卫生问题。这就造成了很大的浪费,相对于,还有一些家庭可能经济条件不那么好,如果能有一个图书共享机制,他们的孩子不仅能看到更多的书,而且不用增加经济负担,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而且今天的技术,完全可以做到,何乐而不为?而且,共享图书也更符合环保的理念,一本书应该让它发挥更多的作用,让更多人看到,而不是一个人买回去放在柜子里,就再也不拿出来。
当然,共享图书和共享单车不一样,它周期更长,而且经济利益不明显,所以需要更多的方法去推动和鼓励这个事情,最好当作公益事业来做,而不是作为投资行为,因为这可能很难获得好的回报。
同时,共享图书的推进,确实也还存在一些困难,比如竞争对手很多,现在我们也引入了24小时书店,人们可以在里面自由读书,不花钱。再如卫生问题,有人不愿意读旧书。此外,还有诸如图书的损坏问题、共享的渠道、成本等问题,都需要一一解决,才能真正让共享图书流行起来。
今天,读书是一个并不那么大众的事情,我们每年都有国民阅读的调查,读书的情况并不理想,有的人一年也读不了一本书,可能哪天高兴了买几本书、或者去图书馆借几本书,但回来就扔在那里不看了。所以我觉得应该有更多像共享图书这样的服务,来鼓励和带动大家更多地阅读,而不是把时间花在各种快餐式的文化产品上。我在国内外都坐过地铁,在国外常能看到地铁上读书的人,但在国内,几乎人人都盯着手机,他们在看什么呢?看电视剧、看电影、玩游戏……
共享图书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它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有发展的难题,我觉得,好东西应该鼓励,同时尽量地克服困难,完善服务,让它更好地发挥作用。至少我非常愿意参与,把我的书共享给别人。
反方
电子化是趋势
没必要专门去共享
张晓明(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我觉得共享图书没有太大的价值,它更像一个网络技术下的租书摊,或者社区里的旧物共享,没有太多模式可以操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图书馆就是干这个的,只是我们的图书馆在服务上一直都还存在一些问题罢了。当然,这些年来,很多地方的图书馆确实也做了很多工作,通过互联网技术,强化服务,让读者更便捷地借书,比如我看到过东部的一些中小城市有一些很不错的尝试,他们把整个城市里的图书馆连锁起来,上传书目,然后联网,你在任何一家图书馆都可以进行借阅,只要输入书名搜索,然后点击借阅,书就出库了。这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便利,完全可以实现以前难以实现的操作方法。
事实上,图书作为精神文化产品,它本身就有共享的特征,从传统时代就是如此,一本书印出来,往往不是一个人看,而是很多人传阅,因为书籍只是载体,内容才是关键,而内容不会因为书籍的流动而贬值。我们都知道,衡量书籍报刊之类的出版物时,有一个传阅率的标准,传阅率本身就是共享的标志。
更重要的是,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子书越来越发达,阅读电子书的人正在超过阅读传统书籍的人,电子书的共享性更强,更没有必要再做一次共享的工作。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书籍已经电子化,过去的图书馆,只是书籍名称电子化,大家在电脑里可以搜索书目,但现在的趋势是全文电子化,在图书馆的电脑上,甚至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书中所有的内容。
有些书现实中难以买到,但网上很容易就能找到;有些书很贵,但电子版很便宜,买个电子版并不难。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再去做一个什么共享图书的工作,一方面因为图书的出版、发行、收藏本身在不断强化它的共享性,另一方面,则是市场化的共享服务缺乏利益驱动,没有利益驱动,市场服务就很难发展起来。
相对地,我倒觉得,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更加重要,尽管这些年来,不少图书馆在完善服务上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有些甚至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事实上,还有很多需要改变的地方。如一些古代文献、珍贵的图片、图纸等,虽然可以复印、打印,但收费不菲,一本书复印下来,数十上百元甚至更多,这样的现象,恰恰在影响书籍的传播和共享,所以更加开放,提供更低价和周到的服务,让图书馆更好地发挥作用,可能是更重要的事情。以我自己的经历而言,以前常去公共图书馆,在那里受过很多煎熬,后来有了互联网,在网上买书不但便宜也很方便,所以已经很多年不去了。
值得讨论的是,很多人觉得当代人阅读变少了,其实不然,改变的是阅读的方式,技术的发展,信息流通的快捷,让人们的阅读更多了,而非少了,从历史时代的角度来看,今天的阅读量自然远远高于任何时代。但另一方面,我们一直都缺乏一种纯粹的阅读,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国人的阅读都有很强的功利色彩,这是社会状态、社会环境所决定的。一直都有人呼吁非功利的阅读,但要真正实现,我想还需要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生活方式、生活节奏、乃至生活观念的再一次进步,才有可能让阅读成为关乎修养和精神需求的活动。
主持人说
书非借不能读吗?
每一个中学生都学过袁枚的《黄生借书说》,也都念过“书非借不能读”的句子。但为什么书非借不能读,可能不是要及时还回去那么简单。袁枚说他幼时家贫,书籍难得,能看到的书都认真记住,后来做官了,有钱买书,买回来却只是蒙尘。其实无非是名利作怪,贫穷是要读书改变命运,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功成名就了,读书就不再重要了,所以“藏书的不读,肯读的没书”,共享很重要。
比袁枚大66岁的张潮,更像一个真正读书人,但他也有他的难题,“藏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能用不难,能记为难”,比起共享的问题来,记性不好,难坏了多少读书人?
幸好,现代人比袁枚幸福,也比张潮幸福,共享也好,记性也好,互联网一体包办,书就在那里,自在永在,不管你读不读。
本版主持 周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