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五成无人问津:资本热捧下的共享充电宝真是好生意?

游客 2017-04-18 08:34:46    201050 次浏览

新浪科技 韩大鹏 编辑 张泽宇

宁可误投,不可错过。

在移动互联网的资本世界里,“快”成了投资人的主流思维意识,未看清盈利模式盲目投资的案例屡见不鲜。共享单车如此,共享充电宝亦如此。

半个月来,共享充电宝突然涌入大众和媒体的视野,大有压盖共享单车之势。IDG、、金沙江创投等悉数入场,欲在这个百元产品的小生意里掀起硝烟。而与之相反的是,在线下场景中,除了媒体有意渲染外,这个新行当似乎还未被引爆,它既没有当年滴滴的“狂奔”,也没有现在共享单车的“纵横”,数百万“宝宝们”静静地“躺”在商场和餐厅中,使用者寥寥。我们不禁要问,这一看似刚需的行业是否真实?未来又会呈现怎样的态势?

五成无人问津:资本热捧下的共享充电宝真是好生意?充电宝“共享”,但数据线要花5元另购

资本:其实一开始是拒绝的 但看看共享单车……

不得不说,共享充电宝这个月真的很火。

据新浪科技统计,本月以来,已有6笔大额融资,超20家机构入局共享充电宝,总融资金额已超过3亿元。其中不乏IDG资本、红点中国,金沙江创投、德同资本、红点中国等,另有天使投资人王刚、飞毛腿董事长等入局。

资本在短期内蜂拥而至的原因与流量密不可分。当下的资本市场普遍认为,线上流量获取难度正在日益加大且回本周期慢,而线下流量具有可快速盈利且受用户关注的特性,所以资本有将主战场由线上挪至线下的态势,投资共享单车和充电宝均是介于这方面考虑。

实际上,共享充电宝也并非新事物。资本圈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新浪科技,去年年初他们就考察过类似项目,多数投资人对其并不看好,认为项目场景受限且盈利模式单一,没有使用到当时流行的“大数据思维”,且与商场、咖啡馆谈合作分成等会让利,在微利行业中并非投资首选。

而共享单车的火爆无疑带火了共享经济的概念。时至今日,共享单车已呈现明显阶梯,加注加持已无太多悬念,就在此时,共享充电宝又再次回到了投资人的视野。此时的共享充电宝也已区分为三种业态,分别为大机柜式,小机柜式和桌面式。三种业态的使用场景不同,不同投资方也会权衡利弊选择性投资。

目前而言,桌面式的充电宝铺设场景最多,北上广深大城市的部分咖啡厅餐厅等均已布局,这其中以品牌小电为主流,吃饭闲聊时即可将手机“喂饱”,使用度颇高且线机一体。与之相反,大机柜式则主要出现在商场走廊或商业街中,以来电为主,有用户在逛街时即可使用。而以街电为主的小机柜式则多布局在餐厅前台等处。业内人士认为,三者之间因使用场景不同暂无明显优劣势,据他了解,目前桌面式的使用频率要略高些。

五成无人问津:资本热捧下的共享充电宝真是好生意?网友担忧共享充电宝安全问题

现状:交押金还设备太麻烦 五成以上并未使用

早在去年12月,新浪科技记者就在上海某商场与“来电”相遇,当时的它未受到热捧,很多顾客在得知需缴纳100元押金后选择放弃。5个月后,“来电”依旧经历着类似的遭遇。

在北京朝阳大悦城内,在“来电”旁驻足的人员众多,但五成以上并未使用,原因多为缴纳押金和偿还不便。有用户认为,电商售卖的充电宝价格多在七八十元,而此处需要缴纳百元押金“难以接受”。而比押金更困扰的是,若在大悦城借用后离开,还需担心在何处偿还,这些都降低了用户体验。

事实上,柜机式共享充电宝的规模化问题亟待解决。共享单车之所以火爆,主要特性即“无桩”可随处停放。而共享充电宝若想通过改变用户习惯来提升使用频次,还需大面积“增桩”,在多个场景下布局机柜,真正做到随借随还。

而对于线机一体桌面式而言,扫码付费、无需押金虽然迎合了用户,但店家却成了发展的壁垒。一家餐厅经理告诉新浪科技,店内不希望加装类似产品,原因在于占用了桌面面积,与整体装修风格不符,此外让用户额外付费会无形降低用餐体验。此前有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能充电问题,还会将问题抛给服务员,这也为原本就很繁忙的服务员增设了难题。此外,用户为充电而长时间霸占桌位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而在知乎上,网友们更多的讨论则是安全问题,如今多数人将钱财、隐私和工作与手机捆绑,若有人在设备上植入病毒来盗取信息将引发严重后果,充电和数据传输是否完全隔离有待检验。而微博网友则认为,目前很多场景均设有免费充电插头,共享充电宝的前景并不乐观。

五成无人问津:资本热捧下的共享充电宝真是好生意?央视报道共享充电设备可盗取隐私

趋势:“百电大战”肯定会来 但一家独吞并不现实

来电科技CEO袁炳松算过笔账:该公司的充电宝每台每天被借出0.8次,每天的收益平均为2元。而充电宝的成本维持在百元以内,可反复循环使用近800次,以此看来,一台充电宝45天到50天即可回本。

实际上,袁炳松的算法或许过于简单了,这笔账未把摊位费以及电费等考虑在内。除租借费用外,来电的主要收入可能还来自于柜式的广告费等。

在这一盈利模式看似清晰的同时,袁炳松也有着担忧,毕竟这种模式门槛低,投入成本少。所以他和其他竞品一样,通过快速融资跑马圈地扩大市场规模。

业内人士认为,共享充电宝极易复制,假设桌面式共享充电宝的造价为120元,很多拿到千万级融资的企业可轻而易举的在线下布局数万台,所以抢占商家是这些企业优先要做的事儿。而就目前国内现状来看,商场、咖啡厅等店家规模以千万级计算,市场规模确实很大,共享充电宝想一家独吞并不现实,可能最终会走向多家共存的局面。

而若想在战役中胜出,首先要解决偿还问题和押金问题;其次要在产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上进行打磨;再次是利用短时间占领更多的线下场景并做好产品宣传。

不难想象,按照目前的融资规模,续共享单车的“百车大战”后,“百电大战”即将爆发,这也将是一场持久战。共享单车上出现的融资战、运营战、公关战、补贴战是否会再次上演,拭目以待。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