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合伙
共享经济的热潮一波接一波,共享的项目也是越来越匪夷所思。共享租房、共享KTV、共享冰箱等变着花样吸引人们的眼球,似乎只要套上“共享”的高帽子,就能够引爆市场焦点,这不,最近小而美的共享充电宝火的一塌糊涂,资本大佬纷纷杀入战局。
谁都没想到共享充电宝这匹黑马火的这么突然。半个月不到,竟然已经有5家创业公司完成了近3亿的资本融资。联合多家著名风投投资的小电科技算是共享充电宝公司中的佼佼者了,而来电科技则收到红点创投和SLG资本2000万美元的最大单笔A轮融资大礼。
在共享单车盈利模式尚且模糊的情况下,共享充电宝究竟是真痛点还是伪命题?为了挤上共享经济的快车,各路创业公司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没有风口,制造风口也要上,且不论共享充电宝的商业模式是否可行,但在”共享乱象“的背后,投资人需要清醒的认识到:共享经济不是万能胶水,贴啥都能“百合”!
目前,共享充电宝集中在商场,车站这些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共享充电宝的最开始套路和共享单车差不多,缴纳一定金额押金,免费充电1小时,然后超过1小时分时计价。相比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的成本更低,使用频次更大,如果全部使用统一规格的充电宝,使用次数越多,边际成本越低。
共享充电宝与共享单车最大的区别在于流动性的问题。目前市面上的共享充电宝分两种,一种是线机一体的固定充电宝,这种充电宝用户是不能带走的,只能在指定的公共场所扫码使用,最大的好处是固定成本低廉,而且损坏率都会大大降低。但是不可携带意味着用户必须在指定地点停留足够长的时间,对于赶时间出门手机没电的朋友显然用处不大。
第二种是线机分离的可携带充电宝。使用的场景更加类似于充电宝租借的模式,对用户来说可携带意味着使用更加灵活,而且缴纳的押金足够覆盖充电宝的成本,即使用户不归还,厂商也不会有较大的损失,除去运营成本和维修成本,投资的风险貌似比共享单车低很多,而且回收周期短,这当然是投资人喜闻乐见的。
最关键的是手机充电的需求显然远远高于共享单车,尤其是在机场和火车站这样人群密集的地方,智能手机耗电快是行业内的通病,这似乎进一步为共享充电宝的刚需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不可否认,智能手机的续航问题是共享充电宝刚需市场的充分条件,但是手机耗电快却不构成使用共享充电宝的必要条件。首先,既然充电宝的成本低廉,商务人士出门基本都会自备手机充电宝,开会办公只要有充电的地方可以在工作的同时将自己的充电宝充满电,随身携带也方便,那么还有必要特地到人群密集的地方使用共享充电宝吗?
其次,固定充电宝充电空间有限,可容纳充电的位置自然也有限。如果是可携带充电宝租赁的话,使用时间的价格如何计算呢?比如我赶航班的时候扫码租借了共享充电宝,三天后回来,那么使用时长岂不是按照72小时来收费?这样在收费时长上就会出现很大的争议。
最后,在使用场景上路人确实经常会遇到手机没电突发情况,如果有共享充电宝确实是不错的选择,在不赶时间的前提下,一般会选择可携带共享充电宝解决手机充电的燃眉之急,但使用完后归还的前提是下次我必须再经过这个租借点,除非平时经常路过,否则没有人会为了特意还充电宝跑一趟的,而异地归还的条件也必须建立在网点足够多的基础上。
因此,真正使用共享充电宝频次高的用户无非只有两种,要么是时间充裕,闲暇出行候车的旅客,要么是遇上手机没电应急的路人。一般来说手机充电免费的1个小时足够了,没有人会连续使用共享充电宝几个小时,这样押金的流动周期大约为1小时,而共享单车的押金占用时长显然久得多。
这让人不禁思考:共享充电宝门槛低,要发展起来很快,但是盈利模式真的值得考验吗?且不说未来智能手机电池续航技术的潜在变革,共享充电宝替代太容易了,产品同质化毫无创新可言,规模一大就会引来恶性竞争,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最本质的区别是共享充电宝偏向一次性的刚需,而共享单车是连续性的刚需。
笔者认为在租借网点足够多,团队运营能力足够强的情况下,共享充电宝创业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但目前来看怕是要走共享单车烧钱补贴大战的老路了,要想脱引而出,最关键的还是要改进充电技术和消费体验,谁能为消费者节省时间谁就能快速抢占市场。不管怎样,共享需理性,莫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