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警方查处的一个电信网络诈骗团伙将犯罪之手伸向了手机网游用户,他们引诱玩家到假冒的游戏装备网站进行交易,从而实施诈骗。专家提醒,随着近年来手机游戏市场的快速发展,巨大的玩家群体和数以百亿元计的网游交易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嗅到了“商机”,手游玩家一定要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交易手游装备
落入诈骗“连环套”
广东茂名市警方披露,3月8日,广西岑溪市的伍先生报案称,2月24日,在手机游戏“镇魔曲”里,有人想以1000元收购其游戏账号,于是他通过微信与收购者联系,并在收购者提出的“5807手游交易平台”进行交易。
伍先生按照收购者的提示进行注册并提交了游戏资料。10分钟后,伍先生发现“5807手游交易平台”里的账户余额显示有1000元。但是,该账户被冻结无法提现。于是,伍先生联系了“5807手游交易平台”的客服,客服以填写注册资料不准确为由要求其充值余额同等的金额才可以解冻账号。伍先生照办了,在该网站通过扫描支付宝二维码充值1000元。这时,伍先生账户显示有2000元,但该账户还是被冻结无法提现。于是伍先生再次联系了客服,客服又一次要求他充值,于是他又充值了2000元。如此,伍先生总共充值了5次后才发现该网站是一个虚假诈骗网站,共损失了17000元。
当地警方在收网行动中,抓获通过虚假网络游戏装备诈骗犯罪嫌疑人23人。
实际上,类似的诈骗手法已不是第一次出现。
2016年,陕西警方也查处过一起因买网游装备而掉入诈骗“连环套”的案件。据警方披露的信息,受害人郭某花6000元购买游戏装备,结果钱花出去了,装备却没有到手,发觉上当的郭某从网上联系到了一位所谓网络民警报案,没想到的是,他又掉进流行多年的“冒充公检法机关”的诈骗陷阱里,被骗8万多元。
五成玩家为手游付费
“低价代充”滋生风险
市场研究机构艾媒咨询发布的《2016-2017中国手机游戏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手游用户规模达5.23亿人,市场规模达783亿元。近年来,手游用户渗透率提升,超七成手机用户玩过手游,其中48%的玩家有为手游付费的经历,而付费的主要用途在于购买游戏道具和装备。巨大的玩家群体和数以百亿元计的网游交易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嗅到了“商机”。
广东省公安厅刑侦局政委张锐说,犯罪嫌疑人通过引诱受害人到假冒的游戏装备网站进行交易,也就是靠虚假网络交易来实施诈骗。从警方查处的案件来看,虚假交易网站是导致受害人被骗的共同手段。
有交易就离不开支付。市场研究机构调查显示,手游付费渠道多元化,目前第三方支付方式为最常使用的付费方式,占比超七成。然而,非官方渠道的代充作为新起之秀,也驶入手游支付领域,用户使用占比达一成。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代充虽然方便,安全性难以保障,但由于代充的费用远比官方支付便宜,因而备受部分手游玩家青睐。商家通过倒汇率差价、卖黑卡、苹果商店退款服务等手段牟利,使低价代充这一灰色地带得以快速发展。这也是不少受害人相信了虚假交易网站的原因。
诈骗“外壳”变化多端
四招防范上当受骗
从最初的中奖、房租汇款,到网银升级、邮包藏毒、退税补贴,再到盗QQ号冒充熟人、机票改签、冒充公检法机关、冒充税务人员、伪造网上通缉令,如今电信诈骗类型已扩展到数十种,五花八门、覆盖面之广令人防不胜防。
有着20多年从警经历、长期关注电信诈骗的全国人大代表陈伟成说,无论花样如何变,其本质多离不开利用受害人害怕或占便宜的心理,结果往往因怕失大、因小失大。
公安部刑侦局副巡视员陈士渠表示,电信诈骗犯罪完成必须有“三流”的支撑,即“信息流”“资金流”和“人员流”。防范打击电信诈骗的关键是,公安、银行、运营商等相关部门要形成合力,从源头管控“信息流”“资金流”,最大限度压缩犯罪滋生蔓延空间。
经办案件的民警提醒,“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尽管越来越多的诈骗伎俩被识破,但犯罪总是走在查处之前。用来伪装的“壳”越来越变化多端,但民众谨记以下几条,可以大大减少上当受骗的可能。
一是电话、网络聊天中任何涉及银行卡操作的,不要理;二是在电话中宣称公检法等机关办案的,不要理;三是任何在电话或网络聊天中对你个人信息了如指掌的,不要理;四是任何电脑手机上的陌生链接,不要点。
目前,从国家到各地都加强了执法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协作,也强化了行业监管,比如百分之百实施手机“实名制”,一些先进技术手段也在投入应用。目前,已有互联网企业与公安部门携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基于海量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方法的“麒麟”系统,遏制“伪基站”信息诈骗,从源头切断诈骗犯罪的“信息流”。
具体到手游,负责侦办案件的茂名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支队长介绍说,用户要尽可能使用安全性高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一旦发现虚假交易可及时报警,不要急于在网络寻求找回损失,避免陷入“连环套”,造成更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