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共享单车模式之争的“中庸之道”

游客 2017-04-13 10:38:48    201131 次浏览

共享单车是个好东西,它解决了城市人群的日常困难,可谓刚需产品,也正因为如此,共享单车让大家看到了美好的前景与未来,各类投资纷至沓来,而各种颜色的单车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以至于段子手搞笑地说———“现在共享单车发展最大的瓶颈,是颜色不够用了!”

当我们体验一款共享单车是否好用的时候,无非主要是三个标准——— 第一,是否好骑?单车最大的用途不是装逼,而是为了骑行,如果不好骑的单车,再炫再好看也是徒然;第二,是否方便稳定?如果需要的步骤和时间太久,如果在找到单车后总是发现单车这里那里坏了不能用而不能发挥便利性的优势,那么这款单车在用户心目中的地位就要大打折扣了;第三,价格是否便宜?这里的价格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一次性的押金,虽然几百块钱不多,而且随时可以退回,但毕竟每款单车拿出几百来也是不小的数目。

从这三个方面看,就广州市面上最常见到的橙色摩拜、黄色O FO和蓝色G O G O三款单车而言,应该说各有千秋。摩拜是鼻祖,科技感和文艺性比较足,第一代车子像高科技跑车,赚足眼球,所以在上海一投放就火了,但也实在是太重太笨而且姿势不可调节,成为骑着最累的单车,经常半小时下来,有了去健身房的效果;还好迅速投入第二代轻骑产品,回归了一台正常单车的一些属性,节省了成本,还变得好骑了很多。

而O FO则带着浓郁的校园青春风而来,单车架构简单,骑起来非常轻便舒服,但车锁也是成本低廉的密码锁,一车一锁一密码,在校园相当高素质和封闭的环境中还好,一到了市区大面积投放后,O FO无疑成为最受伤的单车,笔者曾经连续找到了5台O FO,结果要么是二维码被刮掉,要么就是密码锁被破坏,总之因为技术防范能力的不足,让O FO成为最容易被不怀好意的人霸占的车型。而小蓝单车作为后起之秀,反而可以借鉴之前的得失,在车型设计上具备了座椅调节等功能,比较好骑,而且车锁也与摩拜类似,使用智能开锁,未来与芝麻信用的0押金模式也会让人们选择的门槛大大降低。

摩拜和O FO其实正好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企业策略,前者以前期的高投入换来产品的更加完善与超群,用G PS、智能锁、太阳能板等高科技手段为后期的运营维护降低了门槛,同时带来了较好的客户感受与体验。而后者则以产品投入的低成本换来批量投放与迅速扩张,而后用较大的人力财力精力的投入来确保正常运营,用更密集的人海战术来弥补前期产品设计和规划中的一些不足。

从O FO自己的分析来看,一台摩拜差不多可以生产10台O FO,而哪怕后期完全报废,也比摩拜的总体成本低,盈利更加迅速。这其实也是O FO“轻装上阵”的打发,从企业低成本快收益的角度看无可厚非,但未来能否持续还要看消费者对于O FO低成本带来的不便利所能接受的程度,O FO直言他们的客户市场份额超越摩拜。但从笔者身边朋友的小范围调查看,超过7成的人还是会优先选择摩拜轻骑,在骑行感受可比的情况下,便利性和稳定性就成为大家选择的重要原因。

所以这也告诉我们每个做企业的人,你选择前重后轻的摩拜模式,还是前轻后重的O FO模式,都可以根据你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但无论哪种模式,都需要掌握一个尺度——— 客户感知和商业利益的平衡。如果前期投入很大,造成客户使用成本很高,这种产品最终也是没有市场的,还会带来企业的巨大成本负担,摩拜单车的第一代可谓就是这种案例,很炫很科技感很成功的设计,但客户骑行感知不良,也难以产生更高的收益,让接近6000元造价的单车成为负担。

而摩拜轻骑的简化,可以说是对于“前期过重”的一种理性回归;而如果前期投入不足,让后续的维护与服务来为产品的缺陷买单,一是会造成运营的巨大压力,不能有半点差池,二是会让客户的口碑影响你的市场前景,而一旦“产品有缺陷”的口碑形成,对于企业就是致命的伤害。现在的小黄车成为最受伤的共享单车其实并非意外,在人性之恶面前,如果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缺乏产品设计之初的功能,靠后续的管理与维护,无疑会面对先天不足后天弥补的巨大压力,虽然带来了在设计制造之初的便利与快速以及相对低廉的成本,但后续需要投入更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日常维护保养,造成运营成本的大量增加,也会因为客户感知的下降而带来不好的口碑。也难怪小黄车也不得不抓紧推出第二代产品——— 配置智能锁和G PS,这无疑就在向摩拜模式靠拢了。

这其实在给所有做产品的企业一个很重要的启示———产品可以轻,但不能有硬伤,想通过后续的服务和维护来保证产品的正常使用和运营,往往是非常吃力不讨好的。但同样产品的超前也要适度,否则曲高和寡也是一场空。中国人强调的“中庸之道”,其实在产品与运营之间同样适用,这个度,就在很多程度上决定了商业的成败。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