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软件定义”力促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

游客 2017-03-27 15:33:33    201070 次浏览

3月23日,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谢少锋在全国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强化软件定义深化融合发展,全力开创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工作新局面。据悉,2017年,工信部将进一步强化和推广“软件定义”,实施一批核心技术发展推进计划。实施软件“铸魂”工程,支持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研发应用,提升安全可靠信息系统技术产业支撑能力;实施重点行业工业技术软件化行动,发展核心工业软件及解决方案,推动重点领域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灵魂,“软件定义”是信息革命的新标志和新特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引领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核心支撑。建设强大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我国构建全球竞争新优势、抢占新工业革命制高点的必然选择。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从设备自动化时代向数据自动化时代转变。以软件为驱动的数据实时流动是解决智能制造中的不确定性,驱动企业创新的关键。生产环境中的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决策都是由实时、共享与精准的大数据展开的,而这一切都是得益于软件的支撑。软件在智能制造当中的重要意义越来越突出,加快研发智能制造支撑软件,突破计算机辅助类(CAX)软件、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管理软件(ERP)、供应链管理软件(SCM)等业务管理软件、嵌入式数据库系统与实时数据智能处理系统等数据管理软件是制造业与互联网加快融合的关键。

可以说,工业软件技术支撑了绝大部分的生产制造过程。在迈向智能制造的进程中,行业的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领域和业态。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也因软件系统而发生改变。随着软件定义在工业、工程领域的深化发展,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呈现泛在化趋势,设备的智能化水平越来越依赖工业技术软件化水平。发展信息物理系统、打造中国工业软件平台成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抓手。

“十三五”时期,以数据为驱动的“软件定义”成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突出特征。从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来看,连接无处不在,计算无处不在,数据无处不在,使得软件无处不在,以“软件定义”为特征的融合应用开启信息经济新图景,网络为平台、软件为载体、数据为要素、云计算为方法和途径成为融合应用的显著特征。一方面,数据驱动引领信息技术产业变革,带来更多的新产品、服务和模式创新,催生新的业态和经济增长点,推动数据成为战略资产。另一方面,“软件定义”加速各行业领域的融合创新和转型升级,软件定义制造成为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标志和新属性,软件定义服务催生一批新的产业主体、业务平台、融合性业态和新型消费,培育壮大了发展新动能。

赛迪智库软件产业研究所副所长潘文认为,以“软件定义”为特征的融合创新向更深层次发展,表现为在多个应用领域软件对硬件、系统、网络、平台、服务的“赋能”、“赋值”和“赋智”作用持续放大。软件定义制造激发研发设计、仿真验证、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环节的创新活力,使企业和产业加速转型升级;软件定义服务深刻影响金融、物流、交通、文化、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催生出分享经济、平台经济、算法经济等众多新型网络经济模式;软件定义管理提高社会管理与服务水平,整合共享信息资源、破除信息壁垒、挖掘信息价值,成为政府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的首要选择和必然要求。

Technavio公司的市场调研分析预测,到2020年全球软件定义一切(SDx)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2%,向虚拟化的转化是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近来,众多公司在压力下使用全新架构来取代现有IT基础设施,能够大大降低成本。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软件定义技术,它可以提供精简的业务模型从而达到以最少成本实现自动化控制的目的,最终取代传统的硬件和软件。

展望2017年,“软件定义”将更为“风行”,软件作为重要的知识型生产工具,将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挥更为有效和重要的支撑作用。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