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月刊》日前撰文称,即便 Uber 最终失败,也未必会就此引发泡沫破灭的连锁反应。
以下为原文内容:
经济泡沫的问题在于,在它真正破灭之前,你根本不知道泡沫究竟有多大。所以泡沫不断膨胀,始终不破,直到有一天,它突然破灭了。等到那时就太晚了。
20 年前的 .com 泡沫破灭就消灭了 5 万亿美元投资。自那以后,硅谷的人都在猜测下一个科技泡沫将在何时破灭?最近一轮科技创业公司投资是否会引发又一轮经济危机?
“很多比我聪明的人都认定我们处在泡沫之中。” 哥伦比亚商学院教授里塔·麦克格拉斯(Rita McGrath)说,“我们现在开始看到一些早期信号。”
这些信号包括企业关闭或被收购、风险投资减少、IPO 减少、股票大幅高估以及创业公司估值下滑。
于是便出现了 Uber 这样的公司。尽管蒙受巨额亏损,但它的估值却高达 700 亿美元,该公司最近还负面消息缠身:仅在 2017 年,Uber 就经历了大规模的公开抵制,大约损失了 50 万用户,他们还遭遇性骚扰和侵犯知识产权的指控;该公司 CEO 还在网上泄露的一段视频中对一位 Uber 司机出言不逊;《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详细阐述了该公司戏弄执法部门的秘密项目;此外,已经有多位 Uber 高管离职或被开除。
“因为有人现在试图融资,我很担心这会导致整个行业崩溃。”本周有人在科技网站 Hacker News 的论坛上写道。《纽约时报》记者麦克·伊萨克(Mike Isaac)转发这条消息时表示,投资者和创业者目前都在“密切关注 Uber 的发展”,这完全可以理解。利率上升周期尤其如此,因为投资者可以有更多选择,这会从表面上降低 Uber 等高估值 pre-IPO 公司的吸引力。
但整个科技行业的命运与 Uber 有多大关联?如果 Uber 崩溃,泡沫是否会最终破灭?这是一个完全建立在假设之上的问题:Uber 的命运并不确定,也没有人知道我们现在究竟身处什么样的泡沫之中。然而,这个问题仍然值得探讨。数万亿美元资金、成千上万的工作、科技行业的未来,这一切都悬而未决。
“这些泡沫在恐惧与贪婪之间来回摇摆。”麦克格拉斯对我说,“而当 Uber 陷入困境时,就会引发恐惧。此次泡沫的一部分是在低利率环境中形成的。因为无处可去,世界各地的资金都在涌向这一领域。”
这是关键点——甚至是决定 Uber 生死的关键所在。Uber 根本不值 700 亿美元,恰恰是因为它竟然真的值 700 亿美元。尽管尚未盈利,尽管难以构建抵御他人入侵的护城河,但它依然获得了如此高的估值。换句话说,Uber 的估值反映的是全球市场的现状,而不是它自己作为一家公司本身的持久性。
“对我来说,他们能否维持商业模式是一个重要问题。”麦克格拉斯对我说,“他们对老牌企业构成了极大的颠覆,那他们的模式并没有太高的进入门槛。如果你更换服务,可能必须要重新输入信用卡信息,还要下载一款新的应用,但也仅此而已。很多专业人士说,这只是时间问题。”
之后呢?如果 Uber 出现问题,其他独角兽公司又会怎样——根据风险投资数据库 CB Insights 的统计,估值达到或超过 10 亿美元的创业公司有 187 家。
尽管 Uber 影响很广泛,但多位经济学家表示,该公司的失败不太可能在硅谷引发可怕的连锁反应。“一种是真正创造价值,而且有能力阻止其他人模仿自己创业公司,还有一种以很多尚未验证的假设作为基础,他们之所以能够获得投资是因为钱无处可去。”麦克格拉斯说,“应该对这两种公司加以区分。”
Theranos 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公司以无创验血技术而闻名。短短几年前,他们还被视作硅谷成功的故事,估值达到 90 亿美元。随后,《华尔街日报》的一系列深度调查报道曝光了该公司的技术达不到其宣称的效果——这也导致该公司遭到联邦政府处罚,实验室也纷纷关闭,他们甚至宣布永久退出医疗检测业务。Theranos 遭遇了巨大失败,但却并没有刺破泡沫。
所以,这可能表明此次泡沫不会像上次那样一次性破灭。关键在于,在投资者眼中,某些重大失败——例如 Theranos,或者也有可能包括 Uber——究竟是孤立事件,还是反映了系统性问题。
“一种假设认为,如果一家大型 pre-IPO 科技公司失败,那么其他公司的资本来源也将萎缩。”纽约大学斯登商学院教授阿伦·桑达拉拉简(Arun Sundararajan)说,“我相信 .com 泡沫期间出现过这种情况。但如今的投资环境已经大为不同。”
目前需要考虑两大变化。首先,几乎所有公司现在都是科技公司。硅谷之前开发的技术并不受主流消费者关注——或者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使用这些技术。但如今的情况已经改变。科技已经渗透到经济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对投资者构成了潜在保护。
“对这些公司的投资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渗透到经济的方方面面,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孤立。”桑达拉拉简说,“另外,很多投资方并不仅仅依靠科技行业来获得未来的融资。”
第二项需要考虑的变化是:曾经的科技投资仅来自少数风险投资家,他们资助的公司随后上市。但现在已经时过境迁。“即使抛开 Uber 不谈,看看过去几年获得大额 pre-IPO 投资的企业,就会发现他们的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桑达拉拉简对我说,“有很多大型私募股权投资公司都比 20 年前的 KPCB 更加多元化。”
桑达拉拉简所说的 KPCB 在 1990 年代曾经是一家“土豪”风投,该公司当时对谷歌、亚马逊等公司展开了大举投资,但最近几年步履蹒跚。
这都表明支持科技公司发展的投资基础设施已经改变,这主要是因为科技在文化中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如果 Uber 失败——没人敢保证这种事情发生——Uber 的所有投资者都不会说,‘我们投资科技是不是错了?’”桑达拉拉简说,“他们会说,‘我们是不是误解了这家公司的能力?’”
桑达拉拉简表示,如果 Uber 真的倒了,也只会让我们吸取公司运营方面的教训。该公司正在加倍努力,试图重塑形象。在周四的电话会议上,该公司高管对其联合创始人兼 CEO 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nick)表示支持。
“现在看来,Uber 登上头条的很多问题往往与它的商业模式或科技公司的形象并没有多大关系,这一点已经越来越明显。”桑达拉拉简说,“如果 Uber 今后一年的估值水平大幅降低,人们吸取的教训在于如何对发展初期的科技公司展开更好的公司治理——这样一来,随着他们发展到后期,便不会因为早期的妥协而陷入弊大于利的窘境。”
与此同时,很多投资者也在转换重点,不再关注平台,而是开始瞄准底层技术。如果这些底层技术取得成功,便可比任何品牌更加持久——例如无人驾驶汽车的传感器、自动化医疗技术、五花八门的机器人等。这同样可以使之免受任何公司失败的影响。
Uber 可能失败,也可能不会失败,可能拖累整个经济,也可能不会拖累。但泡沫仍然迟早要破灭。“2001 年的硅谷就笼罩在这样的迷雾中。”风险投资公司红杉资本合伙人雷洛夫·博萨(Roelof Botha)去年秋天对《彭博商业周刊》说,“现在又笼罩在这样的迷雾中。现在没有增长浪潮做支撑。”
CB Insights 的资料显示,自从 2015 年以来,科技行业共发生了 117 次折价融资,也就是公司通过降低估值的方式展开融资。折价融资并不意味着公司会失败,但的确值得警惕。
总之,试图通过风险投资融资的人不应该担心 Uber 一旦倒掉可能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有很多迹象显示,市场修正已经开始。现在的问题在于:泡沫究竟会像以前一样剧烈破灭,还是像现在看起来这样逐步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