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基因是否能够复制?这是科技界普遍关心却又难以充分诠释的一个话题。
复制创新基因,从过程上看至少要搞清楚创新的过程,解决如何成为创新者和为何能被称为创新等问题,更深入解释的话,创新基因就是能让一个组织成为某一个形态的特点。在23日博鳌亚洲论坛的创新分论坛上,被称为以色列创新之父的约西·瓦尔蒂(Yossi Vardi)对科技创新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世界上每个城市都想成为一个创新中心或是创新基地。但通常这种构建创新中心的过程是和现有创新能力密不可分的。”瓦尔蒂表示,“但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素使得创新的火花得以迸发?德国和日本做得非常好,但是我们没有把它们称为创新国度,所以这里面还有文化因素。是什么在这个生态圈中赋予了创新精神?”
即便全球那么多的城市正在朝科创中心方向发展,但硅谷始终只有一个。为何这些城市没有形成一个创新的内核,这是更多科技行业人士和投资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这个问题既不是靠技术和资本,也不是靠几个天才或者具有创业精神的人就能够解决的问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副总干事王彬颖认为,创新基因的形成和传承,关键是靠生态系统。
王彬颖以2016年的数据举例,中国在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上已经取得了不小进步,“国际申请知识产权商标和专利发明,我们是世界第三,离第二位日本已经不远了,第一位是美国。”
王彬颖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供三类服务——PCT专利国际系统、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系统和保护工业设计的海牙系统,目的就是成为创新基因,让创新具有可持续性。
而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校长李剑阁看来,并不是所有创新基因都能直接复制。
“我不认为任何创新基因都是可以复制的,我认为是嫁接的,是转基因的。”李剑阁举例,硅谷、以色列、日本和英国都有很多的创新,但中国的深圳和北京中关村在创新方面也有他们独到的地方。
“以色列人口只有北京的1/3,但创新企业的数量位列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中国。但以色列上市企业高管中有70%是毕业于以色列理工学院,我们想做的就是接近这家大学的创新创业精神。”李剑阁的学校,是汕头大学与以色列理工学院合作筹办的大学。
Formation Group合伙人、Oculus天使投资人洛根·阿林(Logan Allin)同样不认为复制硅谷是一个聪明做法,而且绝非只跟钱有关。
“创新有很多的特质,而且它需要有历史、文化以及生态系统的支持。”洛根强调创新背后的精神力量,“中国大学每年大概有800万毕业生,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开始创业。在中国的无人机、自动化、人工智能这些领域,我们看到很多年轻人的身影,所以中国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在北京和上海可以感觉到硅谷的元素和硅谷的精神在生根发芽。”
对于为什么选择中国作为投资市场,洛根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们跨境投资的范围涵盖物联网、自动驾驶、科技金融、VR/AR以及共享经济五个领域。“中国有8亿在线用户,90%使用手机,所以这绝对是一个大的消费市场,而且消费在GDP的占比会越来越高,所以,无论是对于面向商家的项目还是面向客户的项目,中国都应该是首要市场。”
技术体系和新兴业务群组总裁张亚勤在讨论中称自己参加博鳌的15年来创新一直是重要议题。
他认为,互联网的创新基本都是商业模式的创新,第一阶段的创新都是从美国仿制过来的,但并不阻碍市场快速发展。第二个阶段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做了很多自主产品创新,比如很多人认为中国的通信工具、地图产品、移动支付都比国外做得好。
“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还有超级计算机、机器学习,这些基础架构方面的创新在中国开始引领世界,在很多方面获得了专利。所以,在过去15年中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专业模式的创新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我们越来越涉及到创新的基础架构。”张亚勤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