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福东
亿万富翁内森有一个隐匿林间的研究所,与他生活在一起的是他制造的智能机器人。他邀请自己公司一名获得幸运大奖的程序员迦勒与他共度一周时光,实则是为了给智能机器人做“图灵测试”。内森此刻如同造人的上帝,但不同的是,最终他被自己制造的智慧生命反噬。在内森遭杀害之后,迦勒侥幸逃出了与世隔绝的研究所……
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的《机械姬》,和类似主题的其他科幻片一样,反复述说的其实是带有末日论色彩的科技悲观主义,他们担心,人类会被自己的文明所摧毁。
现在谈智能机器人将统治人类,还显得有些遥远,那更多是科幻编剧该干的事儿。人工智能被公认为是下一个最大的商业风口,它的应用普及所带来比较迫在眉睫的威胁是,会否有太多人因此而失业,从而构成对社会秩序的另一种摧毁?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设计了一款金融合同解析软件,用几秒的时间就能完成律师和贷款人员每年消耗36万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而且错误率更低。律师失业的盛世危言响起,这么高端的职业都未能幸免,不消说那些更容易被取代的工种了。
科技悲观主义一向具有广阔市场,这一次,它的拥趸似乎又有了亢奋的素材。
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恐慌,已经在这个蓝色的星球幽灵一般徘徊了许久,金融合同解析软件只是又增加了一个似是而非的例证罢了。
事实上,对失业的担忧,在此前几次工业革命年代,都无一例外被科技悲观主义者拿来大肆宣扬,但其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科技和它所催生的新的商业文明最终改善了人类的福祉,迄今没有例外。
汽车的出现,虽然冲击了人力车夫,但它所带来的就业数量绝对没有减少;流水线作业,曾令手工业者大惊失色,但很显然,工厂创造了更多人赚钱的机会。
但新商业文明崛起的初期,总会遭遇旧势力的绝地反击。虽然时间的河流总会毫不留情将他们冲刷到历史错误的一边,但一开始,他们仍能利用新科技与商业文明所带来对既有秩序的冲击,来放大自己的声量。
说起来,在今年“两会”期间掀起的“电商是否伤害了线下实体经济”话题,也和这种观念的误区有关。电商的出现是互联网科技促进商业模式进化的结果,它或许对某个线下品牌构成冲击,但绝不会对整体线下实体经济造成伤害。因为很显然,电商所售卖货物的生产仍来自线下实体工厂,如果电商促进了新零售的繁荣,那它必定在整体上助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某些传统品牌受到冲击,是因为他们没有跟上新商业的发展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是电商催生了更多新的品牌。
至于电商出现后,假货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这只要比较消费者在面对电商平台和线下实体商铺时权力的差异,就可窥见一二。在电商平台,消费者退换货更容易,也有直接影响商铺商誉的评价权,投诉也总能得到及时反馈。线下的小商品市场呢?
互联网平台的一个好处是,它将痼疾都暴露在阳光下。“前互联网时代”,品牌商的产品被一万个小商铺所山寨,它也难以发觉,而在电商平台上哪怕有一个店铺在售假,也很容易被品牌商看见。这不意味着电商平台的假货比线下更多,恰恰相反,科技和新的商业模式给了假货更多曝光的机会。
平台型电商没有鼓励假货的动力,一个健康的平台才更符合他们的利益。从实际行动看,电商平台在监管规则制定和打假行动上的努力,也是“前互联网时代”所未曾有过的。只是电商平台所拥有的惩戒措施有限,现在更需要的是从政府监管和立法层面提高制假售假者的成本。
经济学家或许有必要通过大数据做定量分析,比较在电商发展的这十年来,制假售假被发现和处罚的几率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线上线下的打假差异体现在哪里?相信会有新的发现。科技与商业进化语境下的抵制假货成果,不仅不比传统商业模式差,甚至有可能更优。
历史上曾经有个著名的十年赌局。1980年,人口生物学家保罗·埃利希与经济学家朱利安·西蒙公开打赌,看10年后铜、镍、锌、锡等五种金属的价格是不是上升了。赌注为10000美元。埃利希坚持认为,按现有的人口增长速度,资源将越来越稀缺,所以这些金属的价格必将上升,西蒙则不这么看,他认为科技和商业模式的进步,必将使人类以超越资源消耗的速度找到替代方案,如果一个资源过于稀缺,新的资源就很可能被人类所发现和利用。
埃利希输得很惨。10年后,世界人口增加了近10亿,但那五种金属的价格全部下降。
科技悲观主义者,在这个赌局中颜面尽失,但这并未妨碍埃利希在赌输了的同年获得了“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人们似乎总是愿意赞叹具有忧患意识的观察者,即便此人对科技与商业进化的理解完全是错的。
回到有关“人工智能与失业”的话题上来。有一种声音是,这一次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失业效应,会与此前有根本性不同,未来几乎所有人都将面临职业生存危机。我相信这个预言注定要失败。科技所衍生的负面问题,会被更新的科技进步所解决。人工智能会带来大规模的失业,但会有更多新的职业岗位随科技与商业的进化而产生。
我也不相信智能机器人有一天会控制和奴役人类。在亿万年的进化史中,人类有着应对与防范危机的基因本能,在面对自己所造之物时,终究会规避风险。
好莱坞科幻片编导与制片人,长期被具有科技忧患意识的左翼人士所把持。如果《机械姬》拍第二部,或许会有对人工智能更暗黑的展现。对于一部电影,这样娱乐大众无伤大雅。而如果在现实中,亦以类似立场面对人工智能、电商乃至整个新科技与商业文明的发展,那绝非人类之福。
(作者系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