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云网(微信:ilieyun)3 月 16 日报道(文/瓜瓜)
回顾友友用车的这几年,你是否有些遗憾?李宇说,没有遗憾。
正式停运的第三天,我们终于联系上了友友用车的创始人李宇。
上周五,友友正式发布停运通知,我们便联系了友友方面的负责人,对方表示,“可以安排采访,不过我们在忙着给客户清算、退款。”发的信息,也基本上都是隔一两个小时以上才回,被催的急,对方无奈,发来他们的对话截图,“很多资料都需要李总一一确认,快了,再等等。”
最近,忙的恐怕可不止友友用车,还有媒体以及一众业内人士。上周,网易科技曝出,友友用车“办公地点人去楼空、用户退款无门”。更有媒体发文,市场收缩,车辆在减少,前一个月开始莫名收取 1000 元押金,直指友友用车卷款跑路。一时间,业内哗然,怎么共享经济的风刚吹起来,就有人倒下了?
两个“乌龙”?
李宇没有想象中的疲态,也没有想象中的善于言谈,却有着四川人的直截了当。“这个我一定要解释一下。”当被问到为什么在停运前一个月突然收取 1000 元押金时,李宇的情绪有些激动。
“友友当时能够做到用户不交押金、不核实身份就可以把车开走,是因为我们的车是新能源车,换句话说,当时抵押贷款这条产业链没有盯上电动汽车。但是去年春节,所有的抵押公司开始接受电动车。我们在三四天之内丢了五辆车,结果找到后发现三辆汽车都是在抵押公司锁着的。这个时候,当务之急需要上一套风控系统,但是需要开发人员花大量的时间去研发,我们当时没有足够的时间,最快的风控就是调整下押金余额,换句话说,提高下犯罪成本。当我看到有人报道我们是为了卷款跑路的时候,我真的是挺寒心的。”
另外,友友方面表示,友友用车目前没有解除注册实体的计划,后期公司股东将就谋求业务转型、业务方向规划及公司实体去向进行讨论决定,目前友友仍有 20 多位员工。至于“倒闭、人去楼空、卷钱跑路”均为不实言论。
虽然李宇强调是最近两三个月才开始为了节约成本,收缩市场,但公开资料显示,2016 年 3 月,友友用车在北京布点近 70 个,运营车辆近 300 辆。但是到 8 月底,友友用车在北京运营的车仅剩下 200 辆,运营点也减少至 50 个,这仅是在友友从 P2P 租车转型分时租赁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当时友友用车的官方发言人蒋擎解释称,北京市场的收缩是由于公司主要精力将拓展至二三线城市。但据了解,二三线城市的拓展似乎也没了音讯。
共享经济爆发期的分时租赁,友友究竟错在了哪儿?
资料显示,友友成立于 2014 年 3 月,当时的名字是友友租车,主打的是 P2P 私家车租赁,私家车的运营标准很难把控,这是 P2P 租车面临的一大难题,所以在拿到易车的融资之后,友友开始购买自有车辆。李宇说,平台上大量的订单和好口碑的订单,都是从自有车辆来的,用户还是喜欢标准化和统一的流程。
在拿到易车的A 轮融资之后,友友租车开始大量购买自有车辆,并且于 2015 年 10 月正式更名友友用车,开始正式进入分时租赁。
在成立运营的三年时间里,友友租车曾拿过三轮融资,累计超过 2000 万美元,投资方包括易车、光速安振、险峰华兴(K2)、易车网和曾投出滴滴的天使投资人王刚等。
其实,并没有过分烧钱
我们注意到,在友友转型分时租赁之后,其实是没有拿到过融资的。而友友在三年的时间里,总共获得了 2000 万美金的融资。除却做 P2P 时的成本,真正花到分时租赁的钱,并不算多。
李宇介绍,友友做分时租赁,用的是电动汽车,由于北京市的规定,只有少数的几家企业才有电动车营运牌照,友友采取的方式则是连车带牌一起长租。
虽然长远来说价钱比较高,但是短期内的运营还是比较划算的,毕竟一下子买几百辆车,然后再单独租牌照,需要耗费的资金要多好几倍。
我们看了下某租车平台的企业长租价格,最便宜的奇瑞 EQ 的价钱大约在 1800 元月租金,如果签订长租协议,可能还要便宜一些,一年 200 辆车,大约 400 万左右的价格,这对于千万美元的融资来说,并不算多。除了负担租车费用,还有一个费用是保险和理赔,友友公关透露保险和理赔采取的是双方配合的形式,并没有透露详细的配合形式,这个我们无法得知。
再加上,据友友员工私下透露,在去年4、5 月份的时候,最好的成绩能够达到出租租金和租车租金平衡。也就是说,此前,友友是有一定的可观的收入的。
我们曾经致电友友的老用户李先生(化名),他说早期友友在 P2P 租车的时候可能还烧过钱,那时候补贴比较多,现在做分时租赁,感觉没有补贴,几个平台的价格也都差不多。
此外,我们还求证过分时租赁领域的专业人士,表示友友其实并没有过分烧钱,毕竟分时租赁是国内的一个新兴领域,车辆保养、维修、保险方面的成本都需要花费很多的钱。而且与共享单车类似,车辆,站点的投放,都是企业决胜的关键。
据了解,友友用车在转型之前,团队整体能够达到 500 人,转型分时租赁之后,裁减到了 150 人,人力运营的成本在降低。不过,根据友友用车公布的信息显示,2015 年,友友用车主营收入 240.4 万元、净亏损 1414.2 万元,负债总额达 2173.7 万元。
其实,口碑也还不错
李宇是北京交通大学工科出身,谈起技术颇为得意,“我们是在用系统在做汽车共享,传统租车是人在做,我们是用一套算法去做。我们想让汽车共享这件事更加便利,不需要人去交接,用一分钟就可以让用户将车开走。”
据友友用车官方披露的数字显示,友友用车曾经的 NPS 用户推荐值达到 77%,100 个人中有 77 个人愿意推荐给他人使用。
据了解,友友的技术也确实得到了用户以及同行的认可。友友用户周先生(化名)表示,“听到友友停运的消息感觉还是有些遗憾的,他们的系统用起来很爽,比同类的 APP 要好用,我基本上能够达到一天使用一次的频率,因为公司楼下就有,比较方便,主要是 20 公里以内的短途。但是也觉得他们这个模式不太行,用户爽了,企业怎么办?有点像汽车版的摩拜单车,成本却比自行车要高得多。”
周先生(化名)还提到,也曾推荐给过身边的人,但年初听到了关于友友一些不太好的风声,就集体把余额退了,没在用过。
一位在乐视零派乐享工作的一名员工,提及友友,她也觉得友友在同类 APP 里系统算做的不错的,对友友的运营和产品颇为赞赏。
其实,时机也是刚刚好
共享经济是近几年在国内的兴起的概念,以 Uber 和 Airbnb 在美国的成功为信号,迅速在国内复制,P2P 租车更是共享经济概念下的产物,在友友涉足 P2P 租车领域时,当时国内只有 PP 租车,竞争不算激烈,同时期的宝驾租车和凹凸租车也都在刚刚起步。可以说,友友进入 P2P 租车的时机是刚刚好的。
而在 2015 年之后,转战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的市场,当时电动汽车在国内兴起。可以观察到这两年的变化,用户对环保的理念加强,新能源电动汽车开始受欢迎,也是国内汽车的发展有望撵上国际汽车发展脚步的关键几年,友友用车在这个时间进入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市场,也是没有问题的。
一切看起来都不错,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小公司的大企业病?
据友友离职的早期员工爆料,2015 年的时候,友友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管理问题,尤其是在拿到A 轮融资之后,高薪聘请管理层人员,层级在逐渐增多,失去了当初扁平化管理的热情和动力,人心散了,整个团队的气势都不一样了。
有业内人士分析,这或许是友友战略转型调整不当出现的问题,从轻资产运作到重资产运营,友友用车在组织架构、人员配置、资金以及运营经验等方面没能支撑起企业运营的实际需求,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友友用车的败局。
对于管理层的问题,李宇并没有直面回答,只是说公司有三位创始人,一位是她自己,一位已经于半年前离开公司,另一位不方便透露。据了解,三位创始人的背景都很有来头,李宇此前在阿里巴巴工作八年,离开的那位应该是此前从 360 跳出来加入友友的高管蒋擎,也是友友之前的对外发言人。另一位,据内部爆料,应该是珂兰钻石网的原 CEO 郭峰。
通过企信宝查看了友友用车的注册公司北京友友联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信息,看到在 2016 年 12 月底,友友用车的股权发生了变更,从郭峰、王刚、西藏险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王一晨变为郭峰、分宜友信投资管理中心、王刚,并且法人股东从西藏险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变为分宜友信投资管理中心。这其中,没有李宇、蒋擎等作为股东的痕迹。
据友友早期员工爆料,公司早期的 CEO 是郭锋,后来渐渐淡出内部管理。珂兰钻石的董事王雍的评价是,“按照郭总的性格,第一次融资之后,他一定会退出。他不太愿意具体的管理,喜欢选人和给年轻人机会。”李宇、蒋擎等或许就是郭峰看好的年轻人,也可谓是郭峰培养的嫡系经理人团队。后来公司内部管理的混乱,也是不可预料的结局。
纵观初创企业发展,管理层问题,是最容易导致企业走向衰退的一个原因,许多公司都是折在这块,比如当年红极一时的药给力,最后也就只是一篇通告,宣告暂停业务,原因与友友大致类似,资金链断裂、合伙人机制问题难以协调。
产业同质化严重、竞争压力大?
虽然共享经济的大风在国内已经刮了有些年头了,但是真正火起来的一共也没有几家,分时租赁更是踩在共享经济大潮的风口浪尖,据统计,截止到 2016 年 11 月底,国内进入新能源汽车租赁的运营商已经超过 100 家,盈利难是这些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且就分时租赁来说,虽然友友做的时间比较早,但是在同行业也出现了比较激烈的竞争对手,比如首汽租车的 Gofun,号称拥有国字头背景的平台,据说与路桥集团都有合作,无疑在行业中拥有绝对优势。以及乐视花 20 亿打造的零派乐享,凭借丰厚的资金支持,在车辆、牌照以及网点布局都有着良好的前景。在此种情况下,友友用车的处境就比较尴尬了,尤其是资金链还不明晰。
其实,如果单纯的说行业困境,在 P2P 租车领域依然有凹凸租车获得 4 亿融资,分时租赁领域也依然有上百家公司都在挤进这个领域。面对友友的突然倒下,只能说,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困境,它没有突破罢了。有人说,这是在给分时租赁领域敲个警钟。想来还是破具道理的,毕竟国内的市场还不成熟,发展尚需要培育,在没有充足的资金储备已经良好模式的情况下,还是不要进来的好。
李宇的反思:还是要回归商业的本质
李宇虽然说对友友没有遗憾,但是被问到如果重来一次,融资方面是否会有其它的考虑,她斩钉截铁的说,会。
“新能源产业还不够成熟,一家初创公司单靠财务投资者去持续支持,很难。如果再找,我们会找战略投资者,汽车牌照、充电桩、电动车租赁运营等,都需要大家一起去发力解决问题,推开汽车共享的大门。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能得到战略投资者的支持,这家公司不盈利没关系,但一定可以在战略上对其它的同一条产业链形成帮助,我想如果再重新来过,这样的机遇需要我们去深挖。而且要建立顺畅的融资渠道,来保证企业和项目的运营有持续的资金保障,避免融资不畅造成的资金链断裂。”
“如果再创业,我觉得还是要做些有价值的东西,回归商业的本质,而不是一味的讨好用户,自己在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