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微博与知乎“一路搏杀”,背后是社交平台的天生焦虑

游客 2017-03-11 13:19:39    200914 次浏览

本文作者互联网指北

微博与知乎“一路搏杀”,背后是社交平台的天生焦虑

社交平台都有焦虑

作为开放的社交平台,微博和知乎给了人们最低成本地参与公共事件的参与渠道;作为文字内容为主要传播载体的平台,微博和知乎又给了这个公共事件在深度上延续的空间;作为受惠于移动互联网的平台,微博和知乎又能最直观地表现出中国网民们的情绪——如果说互联网人一直在深耕,那么这两个平台就是耕作出来的两块沃土,让每个热门事件的种子都能得到茁壮成长的机会。

然而微博和知乎求同存异。随着热点事件的层出不穷,两个社交平台在差异化运营中将互联网舆论不断撕裂。尤其是三月开头的这段日子里,每个人都在见证知乎与微博因为社交平台的天生焦虑而“一路搏杀”,这样的撕裂也给了社交平台的运营者们一些新的启示。

地铁男事件是怎么被知乎反转的

地铁男事件的发展,让所有人复习了一遍什么叫“互联网鄙视链”。

比如追剧这件事上,看英剧的看不起看美剧的,看美剧的看不起追日剧的,追日剧的看不起追韩剧的,追韩剧的又对国剧嗤之以鼻。

虽然这样的鄙视链看上去毫无意义,但浸淫多年的互联网老炮儿们深知身处鄙视链上游的好处:在鄙视链所处的领域内,代表着更多的话语权和舆论豁免权。就像紫甘蓝和海藻代表着中产阶级的饮食情趣,就像英剧代表着更高水准的审美要求,就像主机玩家看不起白嫖党——上游的声音即使渺小,也能在不断拉大差距的情况下带给下游被“抛弃”的焦虑,潜移默化地影响和舆论的方向。

于是当社交平台开始清晰自己的定位,并且以此为基础孕育出了特点鲜明的亚文化圈子之后,社交平台这个看上去不具备任何价值观的“代码前端体现”就被纳入了有关于三观的鄙视链当中。而在这条鄙视链中,微博和知乎就是“天下地下”的两个极端,而地铁男事件就是典型的鄙视链下的焦虑驱动:

第一阶段,一段不清楚前因后果的视频开始在微博上进行流传,舆论的主要方向主要还是针对于视频内男子的语言和行为进行批判,在几个头部账号的带领下,这次的热点事件重复了“向标签发泄情绪”的简单套路;

第二阶段,这段视频和视频所引起的舆论被当做了素材流传到了知乎,在碎片化没有那么严重的社交平台上,网友获得了深度讨论的空间和氛围,这次的热点事件有了反转的基础;

第三阶段,当身处鄙视链上游的声音回流到微博,原本在此次事件中意见不明确的网友开始在对立的舆论氛围里获得了站队的机会,他们相信来自上游的声音不仅是对的,站队还能拉近自身与上游的距离。

当然,这样的鄙视链是可逆的,于是我们又见到了海贼王路飞事件……

海贼王路飞是怎么被微博反杀的

年龄越大,人们越喜欢致青春。而在这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总有一种绕不过去的情绪叫做“母校情结”。

情感类营销号对“母校情结”进行过粗略的解释:母校是一个你可以骂无数遍但不允许别人说一句不好的地方。

然而这样的解释只是通俗地描述了情绪带来的外在表现,却没有解释情绪产生的理由——当你所处的环境在某人的三观塑造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外界对于这个环境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等价于对某人的评价,难免也产生了焦虑——“你怎么能骂我母校呢?你这不是在骂我呢吗?”

当互联网开始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甚至开始占据人们在成长过程中的主要阅读、理解和学习时间,这个“母校情结”就平稳转嫁到了个性鲜明的各个“社交平台”上。

于是知乎一人分饰两百多个角色的海贼王路飞事件,已经不再是一个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娱乐新闻,而是一次证明“那些否定我个人价值的人实际上也会犯错”的博弈。

于是知乎一人分饰两百多个角色的海贼王路飞事件,这条新闻的评论区里被嘲讽得最狠的并不是始作俑者,而是知乎这个提供事件形成条件的平台,以及对“知识分享”能否在这届网民中实现的质疑。

于是于是知乎一人分饰两百多个角色的海贼王路飞事件,相关评论区点赞数最多的就剩下了这种段子:

“天天在知乎遇到美国企业家,留学生,和公司领导要不就富二代和我撕逼,终于今天我卸载了,因为我找到工作了,哈哈。”

“他本是一家企业老板,存款8000万有法拉利,因为吸毒,家破人亡。去烟台海边隐居的时候当了民警,后来因为表现优异被调任陕西,见义勇为被打成10级伤残,政府很关注他,给了他残疾人出租车证,开着残疾人出租车,遇到了当初公司的元老,于是出山当了知乎的写手。”

解决焦虑是社交平台运营的天职

很多人期待着通过运营来积累调性,但调性这种东西实际上从产品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被决定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信奉“产品即运营”的原因。而当所有的产品都入场了社交功能,那么社交平台自带的天生焦虑,就成为了运营需要解决的主要目标。

当知乎诞生的那天起,产品逻辑就决定了人们过度看重认同感和阅读体验,从而因此产生了焦虑:只有方便阅读的答案可以获得更多的赞,只有高赞答案可以获得更高优先级的展示,更高优先级的展示可以吸纳更多的关注,更多的关注才能持续地获得赞同数,实现产品所能给予一个用户的最大认同——所以海贼王路飞事件是一次荒诞的闹剧,更是知乎产品特性的放大,被放大的焦虑带来的畸形的结果。

也是当微博诞生的那天起,产品逻辑就决定了人们过度追求阅读速度和情绪传播,从而产生了焦虑:只有情绪鲜明才能够让内容被快速阅读,只有内容能够被快速阅读才能获得更多的传播,只有更多的传播才能够吸引更多粉丝,更多的关注才能持续地获得赞同数,实现产品所能给予一个用户的最大认同——所以地铁男事件是一次社会现象的讨论,也是微博产品特性的放大,被放大的焦虑带来的畸形的结果。

无论是微博增加了问答功能也好,知乎上线了live功能也罢,在拓宽产品生命线的同时,新功能上线带来的活跃度上升,实际上也是用户群焦虑得到解决的一种反馈。

心理医生从不会忽略任何焦虑,因为他们相信情绪从来不会消失,只会以某种形式重新表现出来。对于人类个体来说如此,同样也适用于不断被人格化的社交平台或者产品们。或许我们可以把运营的意义看成一个不断解决这些焦虑的过程,无论现状看上去有多么令人满意,守住基本盘的运营积累被焦虑的情绪所吞噬,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罢了。

所以微博与知乎“一路搏杀”的撕逼,只不过是社交平台的天生焦虑罢了。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