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制造业创新中心串起“珍珠链”

游客 2017-03-03 14:01:32    201094 次浏览

在科技成果与产业化发展之间存在一个断层,发达国家称之为“死亡之谷”。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发达国家纷纷加快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即通过建设创新平台和“中试”系统,实现实验室技术向产品技术转移。在《中国制造2025》中,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为五大工程之首,“十三五”期间,将在重点领域布局15家左右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中国电子报》记者近日致电陕西省工信厅证实,工信部已批复同意由西安增材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筹建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我国国家级制造业创新平台正式落户陕西。也就是说,加上2016年6月30日成立的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目前我国已有两家国家级创新中心成功落子。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2017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指出:“2017年我国还将再布局2-3家国家创新中心。重点产业集聚的省市可选择优势领域,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可以说,我国破解科技成果与产业化之间的“死亡之谷”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瞄准共性问题

串起散落“珍珠”

为何要成立国家创新中心?

时光追溯到2016年6月30日,这一天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意义非凡,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就在这一天宣告成立。政府、企业、行业协会、高校和科研机构代表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济济一堂,气氛热烈。会议宣读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马凯同志的重要批示。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出席大会并讲话。

当前,我国已有的各类创新载体对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些载体在“技术产生—扩散—首次商业化—产业化”链条上衔接不畅,一些创新成果没有从实验室最终被产业化。这就使我国制造业领域的创新力量就像散落的珍珠,未能穿成美丽的项链。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这一问题愈显突出。“我们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就是要弥补创新链条的断裂环节,特别是要解决从实验室产品到产业化之间所谓的‘死亡之谷’,将分散的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凝聚在一起,完成将珍珠穿成项链的‘关键一步’。”苗圩说。

苗圩强调,制造业创新中心要解决的是面向行业的共性技术而不是单个企业可以解决的关键技术。通过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要弥补实验室产品与产业化之间的缺失环节,解决行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问题;要不断完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高水平有特色的制造业协同创新网络和平台,塑造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新优势。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定位是,不仅仅把一个技术研发出来,还要将技术进行辐射推广,促进产业化发展。”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副院长、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熊柏青也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

记者了解到,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的成立是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的重要标志,电池技术的突破能够带动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此外,还将通过探索形成有效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为其他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提供示范和借鉴。

市场化运行

协同创新

对于技术创新,以前我国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在一些领域成立过研发中心,那么,制造业创新中心跟我们以前的那些研发中心有什么样的本质不同?苗圩表示,经过研究,我们认为制造业创新中心,一定要吸引行业内的骨干企业参与投资建设,解决大家所面临的共性技术难题。在体制上,制造业创新中心按照市场化原则来构建,事业单位尤其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并不适合,要按照市场化的经营原则,在市场竞争中,寻找课题和研发方向,最终把这些技术变成创新中心的收入。在内部机制上,我们希望建立起一种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能够充分发挥和调度人的积极性,提供制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当然在这方面,我们还没有太多的经验,我们要边探索边总结,不断完善,形成适合创新中心发展的新体制和运营机制。

记者了解到,首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是以国联研究院为基础组建,包括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构建“公司 联盟”的发展模式。国联研究院围绕产业链吸纳政府、企业、社会资本,完善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创新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按市场化机制运行。联盟吸收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动力电池企业、整车企业作为成员单位,构建研发设计、成果转化、商业应用协同能力,按协同创新机制运行。

因地制宜

两级联动

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方面,2017年工信部重点工作除了启动动力电池、增材制造创新中心能力提升项目,再布局2~3家国家创新中心外,还将指导重点产业集聚的省市选择优势领域,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2017年,陕西省工信厅将按照批复要求,积极协调,落实建设条件,推进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各项工作,同时,加快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布局,建设2~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到2020年,省级创新中心达到20家,培育更多国家级创新中心,构建陕西制造业创新体系,引领制造业创新发展。”陕西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书记涂高坤近日在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表示,今年广东将围绕新材料、智能装备、增材制造等优势领域布局新建3~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记者了解到,浙江省在2017~2020年本着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分类施策的原则,按照“一案一例一策”方式有序推进,到2020年建成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8家左右,到2025年建成20家左右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全行业提供关键共性技术服务,加快形成产业发展新动力,全面提升浙江省制造业竞争能力。

此外,湖北首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已正式组建授牌。此次组建的三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包括“信息光电子制造业创新中心”、“高端数控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三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将分别面向信息光电子、高端数控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创新发展重大需求,强化关键共性技术引领,整合行业创新资源,探索协同创新模式,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根据《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到2020年湖北将在光电子、汽车、海工装备等领域形成至少1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目前,北京、江苏、湖北、广东等省(市)建设了19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省级创新中心的建设已成为各省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