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共享单车,鱼和熊掌如何才能兼得?

游客 2017-02-20 09:28:59    201134 次浏览

■IT时报记者 潘少颖

有位同事在工作群里发了张自己拍的照片,照片上,阳光下,几个小学生模样的孩子在一片空地上骑着自行车互相追逐、玩耍,好不快活。

这不由地勾起了我的回忆,这场景我小时候也经历过,寒暑假,在家附近的空地上,和小伙伴们赛车速、车技,也是童年的一大乐趣。

只不过和我当时骑自己爸妈的自行车不同,照片上的孩子们骑的是当下正流行的共享单车,这些共享单车可谓是孩子们的“新玩具”,这些玩具在孩子们手里也被玩出了花样,双脱手、腾空折叠,不玩了就把车摔在地上一走了之……

话说共享单车当年以“一鸣惊人”之势席卷而来之后,其面临的问题也花样百出:把车藏在楼道、扔进河里、破坏二维码、车身上印有虚假二维码、把车锁在栏杆上、喷漆换锁装上儿童座椅……这些行为,要么是骑车者所为,要么是竞争对手下的黑手,也有不少来自黑车和摩的司机的手笔,因为他们和共享单车的目标是一样的——解决最后一公里。

现在,共享单车遭遇的问题不仅多,而且越来越奇葩,有媒体报道称,在成都,有不少小毛孩能在5秒钟之内解开车锁,免费骑车;此外,除了一些未成年孩子用共享单车嬉戏之外,还有家长租一辆单车,在马路上教孩子骑车。

每次发现新问题,就会有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比如针对未成年人骑(玩)共享单车,上海市教委通过其官方宣布,市教委联合公安局交警总队对摩拜、ofo、小鸣、享骑等多家共享单车企业进行了约谈,商讨了如何进一步规范未成年人骑行或驾驶非机动车行为。上海近期也将推出一系列规范未成年人骑行或驾驶非机动车行为的举措,包括改进共享单车注册办法、交管部门加强巡查执法、学校加强安全教育等,严禁12周岁以下孩子骑行共享单车,同时在单车上醒目张贴相关警示标语,不在中小学、少年宫等未成年人出入集中的场所投放共享单车。

出台这个措施,最主要的原因来自安全,权威数据显示,2016年上海涉及不满12周岁未成年人的非机动车交通事故共发生245起,造成85人受伤,1人死亡;涉及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的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共发生1509起,造成456人受伤、1人重伤、1人死亡。

每当有新生事物诞生,一定会出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选择题,共享单车也不例外。比如引起极大反感的乱停放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彻底的方法或许就是采用有桩停车。但是不少平台考虑到一旦有桩停车,停车秩序问题是解决了,但管理方投资巨大、用户用车却变得不方便了。先要找停车区域不说,有时着急有事,却因为桩里停满了车而无法归还,让人慨叹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再比如,面对各种蓄意或无意的破坏,平台也不是没有“反击”,使用智能锁芯、推广信用评定体系、增加单车重量,然而效果寥寥,反而给自己增加了不小的经济负担。

有不少人说共享单车的体验在变差,但变差的原因是什么?野蛮生长的时代,也是制定规则的时代,更是考验人性的时代。要想鱼和熊掌兼得,从目前来看,前提是使用者都能做到不乱停乱放、不把它据为己有,只要能做到这些,那么交管部门就不需要整天和乱停车者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了,管理方也不必走回头路花钱花精力去租地或建桩,广大用户也仍然可以像现在这样随借随还。有些问题是需要平台解决的,但有些问题光靠平台、靠政策一个巴掌拍不响。

在北京,有一群“城市猎人”,他们义务地“潜伏”在城市各个角落,寻找违规停放的共享单车,默默地纠正大城市里存在的“小问题”。有一位“猎人”的心愿是希望有一天“无猎可打”,自己“失业”。

共享单车就像城市大交通中的毛细血管,谁都不希望共享单车一路趔趔趄趄,出师未捷身先死,也不希望资本过于嗜利,把用户当赚钱工具。而想要规避这些潜在风险,除了共治,还需要“拷问人性”。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