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山寨VR头显调查:资本宠儿沦为10元钱的电子垃圾

游客 2017-02-16 10:42:04    200795 次浏览
山寨VR头显调查:资本宠儿沦为10元钱的电子垃圾2017年2月9日,东莞市,某VR头盔生产组装工厂。B08-B09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山寨VR头显调查:资本宠儿沦为10元钱的电子垃圾2017年2月9日,某VR盒子组装工厂中,一名员工正在准备组装VR盒子的半成品。山寨VR头显调查:资本宠儿沦为10元钱的电子垃圾2017年2月9日,东莞一家工厂中,工作人员正将镜片装入VR盒子中。

山寨VR盒子占据9成市场;质量低劣用户体验差,或影响VR技术普及

2月初,被爆关闭了200家Oculus Rift线下体验店,差不多砍掉了在全美开设的500家体验店的40%。

国际巨头VR生意难做,而国内的VR头显市场,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也有了“寒冬”的提法。

从2016年开始,VR成为了创投圈的热潮概念,随之而来的是大量VR头显设备的出现。一些创业公司开始独立生产VR硬件设备,而另一些则专注开发VR内容。

但目前国内市场上9成以上的消费者,购买的都是不足百元的VR盒子,而这些盒子几乎都产自华强北的小工厂,其成本价最低在10元左右。甚至有一些创业公司的“品牌”VR盒子,也是直接从这些厂家订购直接贴牌。

由此,寻找中国创客探访了多家VR盒子生产工厂,揭开了一个廉价VR头显设备的隐秘江湖,其中有残酷的低价竞争,也有毫无顾忌的粗暴抄袭;有工厂薄利多销背后的无奈,也有供应链的不屑与贪婪。

在VR行业仍旧处于寒冬的情况下,过度泛滥的劣质山寨头盔,毫无疑问将对VR技术在消费领域的未来产生负面影响。

现状

从消费级产品沦为促销礼品

“VR盒子”的构造非常简单,两片透镜,加上一个塑料盒子,再加上一个舒适的绑带,有的还有可调的近视镜片,就算是一个完整的产品了,再借用插入手机的运算能力和显示屏幕,就可以直接观看VR内容了。

但其实,在VR盒子里,并没有任何运算发生,透镜也只是用来放大盒子里面的手机显示屏,让图像占据你的整个视野,本质上是一种“视觉欺骗”。

在华强北的赛格通信广场,多数商铺在售卖的VR设备,几乎都是简单的“VR盒子”,价格一般在40元到100元之间。这正是过去一年间,大多数中国人所接触到的VR设备。

VR盒子最早由Google发明,2014年,Google正式发布了Cardboard,这是VR盒子的原型。不过因为没有技术含量,Google并没打算把它做成生意,反而将所有技术公开。

但在中国,华强北系的大量工厂却硬是把没有技术含量的VR盒子做成了一笔“大生意”。

GFK通过在线市场监测数据发现,2016年中国零售市场VR硬件月平均销量达到38.2万台,单台平均价格137元,市场相关的品牌数量多达480个,其中绝大多数是眼镜盒子类产品。

VR头显刚进入消费者视野时,仍然带有“黑科技”的光环。一些知名企业和初创公司纷纷进入VR领域,VR也成为2016年初最火的风口之一。凭借手机的VR内容和屏幕显示,很多“小白”用户第一次戴上手机盒子还是会被虚拟现实的世界吸引。

风口催生了创业公司,也催生了下游的代工厂。为VR头显生产镜片的供应商刘先生透露,从2016年初,公司的订单就一路增长,很多以前不做VR头显的公司也开始咨询价格或者直接下单了。

大量质量低劣的VR头显涌入市场,消费者对VR的兴趣急剧衰减。在一个VR消费者的群里,寻找中国创客记者发现,很多消费者已从一年前的新奇变成了失望,“这就是传说中的VR吗?体验太差了”,一名网友表示。

一名店家证实,VR头显刚推出时,还有不少消费者感兴趣,会在店里询问,但如今,VR头显的线下几乎卖不动了。华强北赛格的一名售货员透露,VR盒子一个月也就卖100多台,高端一点的VR一体机更是很少有人问津。

销售困境下,如今的VR头显,已经悄然沦为了各大企业的促销礼品。

VR创业者朱晨旭透露,VR头显如今的出货靠的是商家、企业客户批量采购,然后以礼品的形式送到消费者手中,“总之,市场上大部分VR头显都是别人赠送的礼品。”

千幻魔镜的阿强也证实了这一观点,据他介绍,大部分客户都是为赠礼定制,“有的是购买手机送礼,有的是购买食品赠送,甚至还有一个工地老板订购了一批送给工人。”

探访

廉价头显多来自“华强北”

在多个VR行业交流群中,叫卖VR盒子的消息也是连绵不绝,大多卖家都以“厂家直销”、“批发低价”、“定制研发”等为售卖标签,吸引顾客。

追溯这些VR头显的“厂家直销”源头,大部分都是深圳、东莞等地的电子制造工厂。公众更熟悉的名字,则是“华强北”。

让消费者“体验太差”的VR盒子,很可能正是来自闻名遐迩的华强北。

一组数据从侧面印证着这一观点,捷孚凯全国零售监测数据显示,在VR硬件市场中,截至2016年6月,售价200元以内的VR头显设备市场占比高达96.4%,其中售价低于50元的占比达到44.3%,而且这一比例还在持续增长。而这些廉价的VR盒子大部分出自深圳、东莞等工厂。

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知名VR品牌的总销量达到630万台。而华强北的小工厂,一个月的出货量超过30万台是通常水平。也就是说,仅寻找中国创客记者走访的十家工厂一年的出货量,就已经超过了、HTC等国际巨头。

2014年9月,暴风影音发布了暴风魔镜第一代产品,这算是国内巨头发布的首款VR头戴产品,宋先生迅速嗅到了商机,立刻决定“搞几台样机来看看”。觉得很简单,就主动找客户谈订单,然后开始了VR BOX的组装之路。

“什么热就做什么,早些年还做过平衡车,后来平衡车不行了,我们就开始做VR头显。”宋先生说。

这几乎是如今多数VR头显生产厂家的共同故事。这些小型工厂的生产线几乎都遵循两个标准:什么热做什么、什么没有技术门槛就快速复制什么。

这正是早年“华强北”全国闻名的原因。如今,尽管华强北已转型升级,但以前遍布的山寨工厂基因却保存了下来,在广东遍地开花。

宋先生的小型电子加工厂在宝安区安乐工业区的一栋工业楼中,是一间大约60平米的房屋,两排柜台加上二十几张塑料板凳就构成了简单的生产线,很少有人能想到这样一个简单的厂房什么都能组装,VR盒子、充电宝、平衡车等,几乎都是技术门槛低的消费级产品。

宋先生表示,大部分原材料都从外采购,组装完了贴上各种logo和标签就开始对外销售,其中卖得最好的是VR BOX系列。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工厂都在生产VR BOX这个品牌的盒子,因为“VR BOX”意思直白易懂,而且是“通用名词”,谁也无法注册成为商标,不涉及侵权纠纷。

事实上,即使注册了商标,申请了专利,但如果走诉讼渠道,流程一般都要 1-2 年,两年后,VR盒子的风口可能早已不在。

这一切,都在让VR盒子变成一个越来越廉价的生意。

困境

越做越便宜,员工自己都称是“垃圾”

在国内最早发布VR盒子的暴风魔镜,其系列产品从59元到499元不等,其中在市场上颇受关注的第一代产品和第四代产品分别定价为99元和199元。

百元左右,是现在的VR头显的平均价格。但寻找中国创客记者调查发现,很多VR创业公司的VR盒子,基本都是在深圳和东莞的电子制造工厂采购并贴牌成为自主品牌的。

根据GfK零售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1月,手机VR产品均价为188元人民币,到2016年6月,其均价已经跌至91元人民币,降幅超过50%。到了2017年,这一价格更低。

记者以客户身份走访多家工厂发现,普通VR盒子的单个采购价在20元左右,最低10元就能拿货,经过贴牌后变成“自主品牌”的VR盒子。

降低质量,压低成本,薄利多销是深圳、东莞的山寨制造工厂的赚钱法宝。但对于技术含量不高的VR盒子来说,多次压缩成本的结果就是VR盒子的质量和用户体验越来越差,以至于连工厂员工、供应链客户都对VR产品本身并不看好。

为加工厂提供VR头显绑带的刘先生就深有体会。以前客户定制的VR绑带8块钱一条,后来客户成本控制,一条头带要求做到8毛钱。“现在头带没有要求可言,没有底线,绑带从四毫米、两毫米的松紧带做到零点几毫米了。”

在创投圈看起来高端、神秘的VR产品,却被很多生产线上的员工形容为“垃圾”,老板自己都没有体验的意愿。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细节,在走访的近10家工厂中,很少有老板的办公室中放有VR头显设备,在他们的手机应用中,也没有一个VR资源播放器。

刘先生也体验了不少客户送来的VR头显,但他却非常失望 “说白了,这些都是垃圾,没有什么未来,无非是赚钱而已。”

但赚钱的可能也在减少。当VR盒子的价格压低,利润空间也被挤压,早期一个VR盒子的利润能有几十元,现在一个VR盒子的利润最低时不足一块钱。

转型

山寨VR头显倾销海外

在中搜创投副总裁王欢看来,尽管VR盒子的竞争十分激烈,但只要还有利润,工厂就还可以去做,“他们已经习惯了薄利多销的生产模式,很多创业公司的毛利比这个还低。”

“技术含量肯定没有的,我们只能一代一代地往前滚产品,通过不断迭代更新去赚销售利润。”千幻魔镜的销售经理阿强坦言。千幻魔镜,正是华强北的一家拥有自主品牌的VR头显公司。

遗憾的是,这样的迭代只是换了个品牌名,在技术上没有根本性突破。这使得原本赚热钱的代工厂们陷入了困境。

吴华(化名)曾在2016年初入局,花了近40万开发了一套VR盒子模具,但等到做出来时,市场上的VR盒子早已是另外一番价格,平均售价比他开模时低了好几倍。

当记者以客户身份找到吴华时,他反问“利润太低,我也不懂营销,这套模具加600个存货10万块处理给你,你要不要?”

决心放弃的还是少数,大部分厂家都把目光转向了海外市场。阿强介绍,目前千幻魔镜的大部分订单都来自国外客户,其中东南亚、欧美是主要市场。

海外市场对于VR盒子的需求确实比较旺盛。王欢分析称,对于东南亚、南亚等发展中国家而言,电子化水平远远不及中国,用户对于新型电子产品的猎奇心理非常强;而欧美的制造力较弱,又存在很多“一美元店”,需要大量廉价单品去补充,VR盒子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从记者近日在深圳、东莞走访的工厂来看,约有80%的VR盒子销往了海外市场,而且海外市场的订单数据上涨幅度远高于中国市场。前文提到的生产VR绑带的工厂,更是有95%的订单都来自海外客户。

机会稍纵即逝。有投资人分析,长久来看,低劣的用户体验,一定会影响市场的长远开拓。

趋势

VR一体机市场尚未打开

在VR硬件的系列产品中,除了盒子之外,还有以HTC等巨头为代表的外接式VR,以及更被业内看好的VR一体机。

有业内人士表示,从一定意义上说,VR一体机才是真正合格的VR设备。VR一体机是指具备了独立处理器的VR头显,它配备了处理器、存储空间、屏幕和陀螺仪、显示屏。虽然VR一体机在显示效果、功能上不如HTC vive等外接式VR头显强大,但是没有连线束缚,自由度更高,一度被业内看好,认为一体机才是VR硬件的未来希望。

但是一体机的价格一直都令消费者望而却步,索尼旗下的VR产品PlayStation VR售价约在2800元左右,在国内,暴风魔镜的一体机售价2499元,大朋VR一体机售价2999元。

华强北的工厂,也在悄悄等待一体机的新机会。寻找中国创客记者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生产VR盒子的工厂,也同时生产VR一体机。

但记者走访发现,很多人反映,一体机有不少成本是硬成本,很难降下来,要想用户体验达到“及格线”,600元是最低价格。

在深圳、东莞等地的工厂直销产品中, VR一体机价格在600元—1500元不等。虽然比索尼、暴风、大朋的产品价格低了很多,但是销量并不乐观。

“坦白讲,目前为止,还很少有订单一次性要几千台的。”阿强说。

而宋先生的工厂则更为惨淡,VR一体机每个月的出货量基本都是个位数,“还坚持做,就是想看看它未来会不会突然爆发。”

作为专业生产绑带的公司老板,刘先生所接订单中,一体机绑带的订单数量不足盒子绑带的千分之一。

“未来也是盒子走货多,一体机不是刚需,价格贵,操作复杂,只要它无法取代手机,它就很难大卖。”刘先生认为VR盒子之所以能热卖,主要还是得益于价格低廉,很多人为猎奇而买单,但猎奇心理不足以支撑用户买一个千元档的VR产品。

李海涛是深圳浪尖设计有限公司的创意总监,参与设计了多款VR盒子和一体机,在他看来,目前一体机整体体验还是很差, “说白了,一体机还是要看巨头的研发能力,看HTC、Oculus、Sony这些公司愿不愿意砸钱去研发。” 李海涛对于一体机的未来比较悲观,他认为三到五年内,这类产品无法普及。

未来

廉价盒子会毁掉VR行业的未来吗?

华强北的竞争从来都是激烈而残酷的。

和手机、充电宝、手环等行业一样,价格战一旦打响,所有的工厂都没有回头路,只能越做越便宜,VR头显的价格也在半年之内从199元降到了最低10元。

在中搜创投副总裁王欢看来,这就是中国所有电子产品的宿命,“越做越便宜,最终全部变成了电子垃圾,然后卖不出去。”

从表面上看,深圳、东莞的工厂是VR头显山寨产业链的“罪魁祸首”,但真正在背后驱动这一切的却是整个电子制造业的无奈。

王欢解释了山寨电子产品背后的驱动力,一旦一个电子行业产品化之后,复制门槛就非常低,对华强北的兄弟而言,这非常容易。但是他们处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前端都没有准备好,订单数量、体验质量都跟不上,“也许研发公司等得了三五年,但是工厂等不了。”

“他们只能先赚一些是一些,可能成熟期的钱他们就赚不了了。”王欢认为VR头显和手机行业类似,“当小米、华为等品牌手机定位确立以后,就没有这些小工厂什么事儿了,他们只能去打之前的山寨机市场。”

回到VR头显产业本身,也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当工厂出货的产品价格无限压低时,暴风魔镜等超过100元的眼镜盒子的市场自然也会受到严重的价格冲击。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市场上的VR盒子大部分出自工厂直销,而创业公司或者巨头的产品市场份额很小。

这辆高速行驶的廉价VR盒子列车终将会停下来,只不过目前我们还不知道会以何种方式停止。

一种可能是高端VR头显在三年内成熟,成本降到用户可以接受的范围,VR内容供应也跟上,此时,VR盒子的生产工厂就可以调转车头,直接去生产高端VR头显。

另一种可能是,VR高端头显五年内也无法真正落地,廉价VR盒子的热度会逐渐下降,当把市场上对VR抱有好奇心的市场都吃完一遍后,VR盒子也就谢幕了。

廉价VR盒子涌入市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于市场启蒙意义重大,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了VR,但令人惋惜的是,90%的消费者第一次接触VR都是廉价盒子带来的不太美好的体验,很多VR创业者因此担忧“廉价盒子会毁掉VR的未来”。

王欢认为,这确实会对未来高端VR头显打开市场增加一定的难度,本质上,用户买单的就是用户体验和性价比,“只要把这两项做好了,用户就会买单。”

但我们能等来高端VR头显真正落地的那一天吗?谁也不知道。

新京报记者 王鹏 实习生 薛星星 深圳报道

内容加载中